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检测题 2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水壶,缩手反射发生与感觉疼痛的时间是(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C.先缩手反射,后感觉疼痛D.依个体不同而不同2.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过多可能会导致糖尿病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3.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4.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5.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手缩回6.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7.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某池塘中全部鱼是一个群落 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越大C.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光照的影响 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食物种类的影响8.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9.下列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有二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10、“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解气候”这句诗体现生物多样性的()A.直接使用价值B. 间接使用价值C. 潜在使用价值D. 经济使用价值11、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J·m—2) 2.50 13.30 9.80 0.28 220.00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不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A.①③ B.②③ C ②④ D.①④12.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1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分生组织是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B.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的下面一段D.单测光照射能使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14.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B.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C.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15.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A.a B.bC.c D.d1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片草地上所有的飞蝗可以看成一个种群B.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和破坏时,才会发生群落的演替C.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能大于该鱼塘内植物合成的总能量D.荒漠中,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17.下列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有二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18.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D.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19.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A.①②④⑤ B.①②⑤④ C.①③⑤④ D.①③④⑤20.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就引起免疫反应B.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C.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反应D.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反应21.在调查一块方圆2 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5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4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8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4只 B.48只 C.120只 D.144只22.如下图所示,若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A.在BD范围内B.在OA范围内C.在BC范围内D.在BA范围内2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24.下图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为增长型的是()2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1990年紫茎泽兰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空2分,共50分)26.(10分)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

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

下图为肾小管及相关结构示意图。

回答问题: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整理校对2012-(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需要_______的参与。

(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_________,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 __。

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整27.(16分)为了更好地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射。

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向传递的。

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内收缩。

若某运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

(2)实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兴奋,导致分泌乖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调节方式为。

(3)实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

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

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28.请回答(12分):(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

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

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29.(12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类似。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答题栏26、(1)高于(2)主动运输载体和能量(ATP)(3)渗透作用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导致尿液的浓度增加,从而导致尿量增多27.(15分)(1)单神经递质(或:乙酰胆碱)与(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停止传导(或:消失,抵消)(2)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神经-体液调节(3)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分泌增加(4)下丘脑或(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或:ADH)28.(12分)(1)CO2(1分)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或发酵)(3)3 兔和鼠(4)食物链营养级29.(12分)(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2)①D和E;水平②B和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