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

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

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4.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解析:选C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形成T细胞,T细胞形成后分布在血液和淋巴中;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B细胞的帮助,大多数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的帮助;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发挥作用,因此,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5.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尿量增多C.正常情况下,①②③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会下降解析:选D图中①代表血浆,而不是血液;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此时尿量减少;正常情况下,①②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导致①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出现组织水肿。

6.下图是血糖调节模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ab段与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B.曲线bc段与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相同C.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解析:选C曲线ab段血糖浓度上升是由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ef段血糖浓度上升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曲线bc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从而降低血糖浓度,de段时运动需要消耗大量葡萄糖,因此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下降,两者血液中胰岛素的变化趋势不同;在血糖调节中,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

7.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解析:选D人体的皮肤、黏膜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选择本人的干细胞,可以避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膜片“释放”的细胞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是细胞免疫,而抗体识别抗原属于体液免疫。

8.如图是下丘脑参与的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GnRH 属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丘脑――→GnRH 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靶细胞A .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B .GnRH 与性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C .为提高猪肉品质,传统方法是切除幼龄公猪睾丸(阉割),猪被阉割时,剧烈的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D .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解析:选B GnRH 的受体在细胞膜表面,性激素为固醇类物质,能进入细胞内,特异性受体位于细胞内。

9.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 表示吞噬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B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C .e 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 .与b 细胞相比,c 细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解析:选A a 是吞噬细胞,d 是T 细胞,b 是B 细胞,c 是浆细胞,e 是效应T 细胞。

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B 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 细胞引起靶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浆细胞可分泌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的加工,因此浆细胞比B 细胞的内质网丰富。

10.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甲电极位于膜内,乙电极位于膜外,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电流计电极均置于膜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甲处的钾离子浓度比乙处低B .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 mVC .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D .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解析:选C 静息时钾离子的分布是内高外低,所以甲(膜内)处钾离子浓度比乙(膜外)处高;图2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在静息时,膜外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都是0; 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右电极处电位呈负值时,左电极处电位仍呈正值,此时装置可以测到电位变化。

11.右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解析:选B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图中ab段。

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

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会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增大。

12.如图是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传递干扰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B.多巴胺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后在突触间隙内降解而失去作用C.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以产生“快感”D.“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可能是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解析:选B据图可知,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受体,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的。

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在突触间隙内被“回收”到突触小体中。

由图可知,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从而减缓了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体重新进入突触小体的速率,因此,当可卡因存在时,能导致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增加,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以产生“快感”。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26分)13.(9分)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

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请回答:(1)当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冲动到达a点时,此处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____,电位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________的通透性增加。

(2)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2分)(3)甲、乙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但都能产生尿意。

甲出现尿失禁,推测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部位;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推测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部位。

(每空2分)(4)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这种调节方式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1)a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传到a点后,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引起Na+内流。

(2)尿意由大脑皮层(f)产生,大脑皮层产生的神经冲动由d 传至c(脊髓),然后通过传出神经(a)到达效应器。

(3)甲、乙都能产生尿意,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b和e、大脑皮层均正常。

甲能排尿,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b、低级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a及效应器都正常,出现尿失禁说明甲不能有意识控制排尿,最可能的原因是低级中枢不受高级中枢调控,即d受损。

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可能是反射弧上低级神经中枢c或传出神经a受损,或者c和a同时受损。

(4)逼尿肌开始收缩是系统的工作效果,该工作效果又作为信息,引起逼尿肌进一步收缩,这种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