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汇总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汇总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汇总一、古诗释义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早期的诗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

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

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汉代的古体诗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

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为核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

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

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此外,汉魏流行的文体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

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两晋古诗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

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他开创了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南北朝的诗歌文化交流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

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

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这其间交流产生的更是《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

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唐宋的近体诗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分别代表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得著名诗人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

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

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

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梦天》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

杜牧长于写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另一值得注意的便是诗余——词的产生。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晚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早在唐代已经出现,是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

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

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了诗歌的另一高峰。

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

而南宋的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更是堪称宋诗第一人,其名篇有《关山月》《示儿》等。

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的杨万里。

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其代表作是《过零丁洋》。

源于唐代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

北宋著名的词人有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柳永开创了长调的慢词,使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代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

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的词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

秦观善作小令,而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

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

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进入南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辛弃疾。

他继承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加以发展,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其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

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

诗歌的后期发展到了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跟词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更加接近口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这个时期著名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山诗派的钱谦益,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

但大多数诗人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

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当属纳兰性德,他的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其名篇有《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等。

清末的龚自珍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作有《秋心》《己亥杂诗》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