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不平衡问题,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用地区发展存在的“先天性”差异,
2、历史原因。

数千年啦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3、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4、体制原因。

不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的影响,国家为了积累工业化所需要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收到抑制。

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

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

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和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来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发展不平衡,会导致部分地区的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从而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增大,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里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会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措施:
1、推动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首先,规划“一张图”。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在城乡大视野中进行谋划,通盘考虑、合理布局。

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

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其次,建设“双驱动”。

必须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既推进城镇建设,也把农村建设好。

再次,政策改革更惠农。

要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的生产补贴要继续加强,粮食最低收购价要大幅提升。

最后,改革要联动。

应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

2、多措促协调,奏响区域发展“大合唱”。

首先,落实总体战略,用好“指挥棒”。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放、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东中部各区域良性发展。

其次,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多声部”。

各地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生态则生态,逐步建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再次,加强区域合作,弹好“协奏曲”。

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多种
多样的跨行政区域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取长补短、优势共享,努力推动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最后,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

3、改革除壁垒,生产要素流动更合理。

扭转发展不平衡局面,必须坚决批出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真正体现要素所有者权益,有效平衡要素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利益分配。

同时,积极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更多向农村和中西部流动,增强欠发达地区内在发展动力。

首先,打破身份束缚,让劳动力流动无羁绊。

应立足实际,分布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专为城镇居民,同时,也要制订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工作。

其次,完善补偿政策,让土地收益惠于农必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标准,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流转,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益,促进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再次,改革税费制度,让资源收益“留下来”。

必须理顺资源品价格关系,提高资源税税负、扩大睡木,合理补偿环境损害成本。

最后,加强政策引导,让资金更多流向落后地区。

必须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
4、突出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

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保证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

三是要注重政策倾斜。

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总量投入加大的情况下,侧重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

四是要健全保障机制。

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完善有利于保障供给、服务优良、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

五是扩宽供给渠道。

要着眼于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

要有敢于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和智慧,这里的关键是要有统筹的思维和协调的举措。

不要把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和鼓励城市快速发展对立起来,而应在制订城市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如何带动农村发展的问题,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对城市繁荣的支持和服务,谋求共赢,实现共荣。

统筹的思路,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看,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稳步发展,但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制约着我国国内需求的扩大,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

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我国城镇化蕴含巨大的内需空间。

一是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居民消费。

二是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三是城镇化可以有力拉动投资需求,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

有城镇化带来的国内市场扩大,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产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为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条件。

城镇化还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推进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这样可以在实质上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要稳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问题,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问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村人口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医院更为迫切,逐步解决好他们的身份转换问题,对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推进城镇化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也要稳妥,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