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
直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学生
常规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游戏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老师请大家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看大屏幕上有一个古体字,你知道它是什么字吗?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
出示:尺这个字 教师给予肯定。
原来是个尺字,谁来说说:“尺是用来干什么的?”
小同学身高、肩宽
黑板的长
讲台的长
教室的长等等
学生汇报,教师要给予肯定,在学生测量时,教师要给予指导。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和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A、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2)借助熟悉的标准来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的价值。
第二次量:运用尺去测量
教师对尺做简要的介绍:有学生尺、米尺、 纸尺、软尺、卷尺、钢板尺、皮尺、测量轮,教师出示尺的历史及用法。(课件展示)
学生观察尺子,汇报对尺子的了解,包括怎么用。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1m=100cm
A测量数学书的宽,每人都测量。
B测量桌子的长用哪把尺?引导学生测量,并汇报。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
B、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4、作业布置。
测量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用你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5、课堂小结。(1分钟测试)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板书设计
量一量 比一比
教室里面的测量
生活中的测量
教学反思
学生汇报,教师书写汇报结果。
小结:如果你用尺来量,你会发现结果原来一样,所以全世界人们用尺去量同样的东西,结果是一样的。
第三次测量:测量身上的尺和周边的熟悉物体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根据表格填写数据,强调先估一估,再去测量,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差多少,准不准?
例如:桌子的高度
伸开手臂一庹的长度
学生汇报:尺是用来度量的,尺是用来量东西的。
教师总结:尺是用来度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工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用尺量一量 比一比。
教师板书课题:量一量 比一比。
二、创设情境 为什么把尺字的字形写成这样呢?
学生汇报
教师:同学们都说这个字形像一个人在量东西,说的好,聪明的古人没有尺,但是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尺来测量。想想身上哪些地方也可以当成尺呢?
第一次量:现在我们就用身上的尺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用哪把尺?
师生共同确定用拃
学生测量后汇报:拃数
教师书写在黑板的表格里,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出疑问。
教师:每个人量出来的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交流得出结论:因为每个人手的大小不同,结果就不相同。
过渡语:教师引导:我们量的都是一样大的课桌,如果我们想要相同的度量结果,想想我们该用什么去量?学生说用尺。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采取“导-扶-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教学难点
应用身体中的“尺子”,推算动物的身高(长),掌握估测的方法。
第六单元 第 课
课 题
量一量 比一比
课 型
活动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的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小组讨论、推荐汇报 (在汇报的同时,学生要演示怎样用身体的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展示课件:一庹、一拃、一步、一脚、 一掌,这几种都是我们常用的。
教师:同学们,中国古人经常会用到这些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外国人是怎样做的呢?教师举例:古埃及人用手臂,成年人用走几步来测量(课件展示)。
2、活动起来 探索“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