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复习思考题

药理学复习思考题


所以除癌性剧痛可长期应用外,一般只限于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 急性锐痛。(2)心源性哮喘 除应用强心甙、氨茶碱及吸氧外,静注小 剂量吗啡可产生良好的效果。(3)止泻 适用于非细菌性急、慢性消耗 性腹泻,可选用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对细菌感染性腹泻,应同时服用 抗生素。 不良反应:(1)治疗量 吗啡有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便秘、嗜 睡、呼吸抑制、排尿困难、胆绞痛,还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和直立性低血 压。(2)耐受性和依赖性 连续反复应用可引起耐受性和依赖性,包括 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10. 解热镇痛药的共同作用和特点, 答:它们具有下述三项共同作用:(1)解热作用 与氯丙嗪不同,解热 镇痛药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对直接注射PG引 起的发热无效,说明是通过抑制中枢PG的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的。 (2)镇痛作用 解热镇痛药只适用于轻、中度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 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痛经等。一般不产生欣快感和药物依赖 性,亦不抑制呼吸,但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3) 抗炎作用 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PG合成而缓解炎症。对控制风湿性和类 风湿性关节炎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只是对症治疗,不能根治,也不能 防止疾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 11.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特点,并写出各类的代表性药物及主要临 床用途 答: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类:Ⅰ类钠通道阻滞药:ⅠA类代表性药物: 奎尼丁临床应用 对急、慢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效。主要用于 心房扑动、心房纤颤的复律治疗和复律后的维持,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的治疗。合用地高辛,可防止心室律加快。ⅠB类代表性药物:利多卡 因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各种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是防治急性心肌 梗死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用于治 疗强心甙中度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效差。ⅠC类 代表性药物:普罗帕酮 临床应用 口服用于防治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 常,静注可中止阵发性房颤、房室结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对急性心肌梗 死时的室性心律失常亦有效。Ⅱ类β受体阻滞药 代表性药物 普萘洛尔 临床应用 对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的各种心律失常有效,主要用于治疗 室上性心律失常,对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好。 由于不能消除异位起搏点,故多数病例只减慢心室率,少数可恢复窦 律。与奎尼丁或洋地黄有协同作用。也可治疗由运动、麻醉、嗜铬细胞 瘤、甲亢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代表性药
等,血药浓度能平稳地达到稳态。 24. 安慰剂: 25. 耐受性:是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
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26.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又称
抗药性。 27. 依赖性: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使病人产生一种强烈渴求用药的
欲念,强迫反复连续用药,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 停药所引起的难以忍受的痛苦,长可对该药产生耐受性。 问答题: 1简述药物消除零级和一级动力学的特点。 2简述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答:药理作用:1、心脏 2、血管 3、血压
20.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过吸收并经首关消除后进入人体循环的 相对份量和速率,用F表示,它是反映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
21. 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药物吸收达到平衡或稳态时,体内 药物总量(A)按血药浓度(C)推算,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 积。
22. 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3. 稳态浓度:需经过5个t1/2,才能使给药速度和消除速度相
多巴胺药理作用:1、心脏 2、血管和血压 3、肾脏
临床应用: 用于抗休克,对于伴有心收缩性减弱及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
补足的休克患者疗效较好。此外,本品尚可与利尿药合并应用于急性肾
功能衰竭。也可用于急性心功能不全。
不良反应 一般较轻,偶见恶心、呕吐。如剂量过大或滴注太快可出现
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肾血管收缩引致肾功能下降等,一旦发生,应减 慢滴注速度或停药。 4.根据β受体阻断剂的药理作用论述它们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5. 根据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原理,试述主要解救药物及其原理 本类药物阻扰乙酰胆碱的消除,而乙酰胆碱的作用又极其广泛,故有机 磷酸酯类的中毒症状表现多样化。轻者以M样症状为主,中度者可同时 有M样症状和N样症状,严重中毒者除外周M样和N样症装外,还出现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药理作用:碘解磷定进入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者体 内,其带正电荷的季铵氮即与被磷酰化的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以静电 引力相结合,结合后使其肟基趋向磷酰化胆碱酯酶的磷原子,进而与磷 酰基形成共价键结合,生成磷酰化胆碱酯酶和碘解磷定的复合物,后者 进一步裂解成为磷酰化碘解磷定,同时使胆碱酯酶游离出来,恢复其水 解乙酰胆碱的活性。此外,碘解磷定也能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直 接接合,成为无毒的磷酰化碘解磷定,由尿排出,从而阻止游离的有机 磷酸酯类继续抑制胆碱酯酶。 6 根据阿托品的药理作用论述它们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1、解除平滑肌痉挛2、制止腺体分泌 3、眼科(1)治疗虹膜 睫状体炎(2)检查眼(3)验光配眼镜4、抗心律失常5、抗休克6、解 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不良反应阿托品的作用广泛,当利用某一作用 时,其它作用便成为副作用,不同剂量的阿托品的不良反应表现大致如 下:0.5mg:轻微心率减慢,略有口干及乏汗;1mg:口干,心率加速, 瞳孔轻度扩大;2mg:心悸,显著口干,瞳孔扩大,有时出现视近物模 糊;5mg:上述症状加重,语言不清,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发热,小便 困难,肠蠕动减少;10mg以上:上述症状更重,脉速而弱,中枢兴奋现 象严重,呼吸加快加深,出现谵妄、幻觉、惊厥等。严重中毒时,可由 中枢兴奋转入抑制,产生昏迷和呼吸麻痹等。阿托品的最低致死量在成 人约为80~130mg,儿童约为10mg 7. 地西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作用与应用(1)抗焦虑作用(2)镇静催眠作用(3)抗惊厥、抗
癫痫作用(4)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5)增加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8.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氯丙嗪为一种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对α受体和M受体也有阻断作 用,因此药理作用广泛。多巴胺受体主要分布在中枢、外周神经末梢、 肾和肠系膜血管等处,至少有D1和D2两种亚型。D1受体是一种Gs蛋白 相偶联的受体,激动时刻经Gs蛋白激活腺甘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 含量增加,主要引起肾和肠系膜血管的扩张和心肌收缩力增强。D1受 体激动后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D2受体主要分布于脑 内的四条DA能神经通路:①黑质—纹状体通路,是锥体外系运动功能 的高级中枢,该系统DA功能减弱,可致帕金森病,功能亢进可出现多 动症。②中脑—边缘系统主要支配伏膈核和嗅结节,调控情绪反应。③ 中脑—皮层系统主要支配皮层的一些区域,参与认知、思想、感觉、理 解和推理能力的调控。Ⅰ型精神分裂症主要与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 皮层系统DA功能失调、亢进有关。④结节—漏斗系统,主要调控垂体 激素的分泌如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促进ACTH和GH的分泌等。D2受体 与Gi蛋白相偶联,激动时抑制腺甘酸环化酶,并能使K+通道开放,促 K+外流。吩噻嗪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 统的D2受体,发挥抗精神病疗效。但由于氯丙嗪对脑内DA受体的阻断 缺乏特异选择性,故可不同程度地阻断其他通路的D2受体,而产生不 良反应。 不良反应:(1)常见不良反应 嗜睡、淡漠、无力等中枢抑制 症状;视力模糊、口干、便秘、无汗和眼内压升高等M受体阻断症状; 鼻塞、血压下降、直立性低血压及心悸等α受体阻断症状。静脉注射可 致血栓性静脉炎,应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稀释后缓慢静注。为防止 直立性低血压,注射氯丙嗪后应卧床休息1~2小时,然后缓慢起立。 (2)锥体外系反应①帕金森综合征②静坐不能③急性肌张力障碍。 (3)过敏反应 (4)急性中毒。 9. 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①镇痛镇静②抑制呼吸③镇咳④其 他(2)心血管系统 吗啡可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使血压下降,引 起直立性低血压。(3)消化道 吗啡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强大的兴奋作 用,提高其张力,但可减弱推进型蠕动,同时由于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 张力提高,消化液分泌减少,事物消化延缓以及由于中枢抑制使便意迟 钝,可引起便秘和止泻作用。吗啡还可使胆道平滑肌痉挛,奥狄括约肌 收缩,使胆囊内压力升高,引起胆绞痛,阿托品可部分缓解。(4)其 他 吗啡还能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大剂量时 还可收缩支气管平滑肌。 临床应用:(1)镇痛 吗啡对各种疼痛均有效,但反复应用易致依赖性
临床应用:1、心脏骤停 2、过敏反应 3、支气管哮喘 4、与局麻药
配伍及局部止血
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偶见恶心、呕吐。如剂量过大或滴注太快可出现 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肾血管收缩引致肾功能下降等,一旦发生,应减 慢滴注速度或停药。 3. 简述麻黄碱,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 答:麻黄碱药理作用:1.心血管 2.支气管平滑肌3.中枢神经系统 4.快速耐受性 临床应用:1、支气管哮喘 2、鼻粘膜充血引起鼻塞 3、防治某些低 血压状态 4、缓解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皮肤粘膜症状。
名称: 药理学复习思考题 内容: 药理学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1. 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 反应。
2. 毒性反应: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 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 应。
3.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效应。
物:胺碘酮 临床应用 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心房 扑动、心房纤颤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对预激综合征效果更佳,对房 性早搏稍差。长期口服可防止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复发。Ⅳ类钙 拮抗药代表性药物:维拉帕米 临床应用 是治疗由房室结折返引起的阵 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伴高血压、冠心病的患 者,对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差。治疗心房纤颤可减慢心室率,但难以恢复 窦性心律。 13. 简述转换酶抑制剂抗高血压(抗心力衰竭)的机理和特点。 14.简述强心苷治疗心衰的机理 答: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膜Na+,K+--ATP酶,增加心 肌细胞内可利用的Ca+而发挥作用的。目前认为,心肌细胞膜Na+, K+—ATP酶是强心甙的受体,强心甙与之结合后,抑制Na+,K+--ATP 酶对Na+,K+的转运功能,使细胞内Na+增加,降低了膜内外Na+浓度 梯度。通过Na+/Ca交换机制,使细胞外Na+内流及细胞内Ca+外流减 少,同时细胞内Na+外流及细胞外Ca+内流增加,终至细胞内Ca+增加。 细胞内Ca2+增加可促进动作电位2相Ca2+内流;还可激活肌浆网Ca2+释 放通道,通过“以钙释钙”作用,增加胞浆中Ca2+,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 用。 15. 常用抗心力衰竭的分类和代表性的药物。 答:(1)强心甙:常用的有地高辛、洋地黄毒甙、毛花甙C、毒毛花甙 K等。(2)非甙类正性肌力药:①磷酸二酯酶抑制药②β受体激动药和 DA受体激动药(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4)利尿药(5)扩血管 药(6)β受体阻断药。 16.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和代表性的药物。 答:抗高血压药分为下列六大类:(1)利尿降压药 轻氯噻嗪等(2)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①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等。②α受体阻断药:哌 唑嗪等。③α及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等。(3)钙拮抗药 硝苯地平 等。(4)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降压药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 制剂:卡托普利等。②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洛沙坦等。(5)交感 神经抑制药 此类药按作用不同,又分为:①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 等。②神经节阻断药:美卡拉明等。③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递质的 药物:利血平、胍乙啶等。(6)血管扩张药①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 药:肼屈嗪、硝普钠等。②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等。③其他:如5— HT受体拮抗药、酮色林等。 18. 试述一线抗高血压药物的主要降压机理和代表性药物。 19. 简述普萘洛尔和硝酸甘油合用抗心绞痛的药理基础 答:β阻断药和硝酸酯类合用,两药能协同降低耗氧量,对抗硝酸酯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