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标解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
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
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在全球范围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 自然带的形成。
2. 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1.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
2.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是高中地理必修1中基本规律之一。
在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不仅要从水平方向上进行分析,还要从垂直方向上进行分析;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要会运用地图加以分析说明,即《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相关的自然带景观图。
【学情分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旅游经历,对不同地区的景观差异有着较强的感性体验;通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普节目的介绍,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不存在认知障碍。
学生对类型分布图并不陌生,能够读懂图名、图例,也能够读出每种类型的具体分布区,关键是如何运用地图分析其规律性。
学生需要的是思路和方法性的指导,因此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能力运用地图在不同范围和方向上分析得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生已知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大气运动和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对于陆地上不同的地区,学生可以根据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主自分析出不同的水热组合状况,因此学生有能力分析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导规律产生的原因。
【教材分析】本节中陆地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阐释《课标》的核心知识;全球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尺度性以及陆地自然带的形成,是为完成《课标》所做的知识铺垫。
教材首先介绍了地域差异的概念,并指出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然后,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旅行中就能感受到地域差异。
接着,教材给出了自然带的概念,并以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位置影响的经度地域分异规律和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带性。
课堂上,教师在讲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时,重点应让学生明白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在不同范围和方向上的分异规律和原因。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新课】1. 从复习提问入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2. 用景观图片引入。
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3. 设问引入。
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然后问学生是否认可这种观点。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
【承转、过渡】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板书)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1. 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板书)。
【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 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 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板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打出投影胶片图或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教师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图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生]有的,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2课时【引入新课】(提问)请几位去过不同地区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当地的景观和我们中山有什么不同。
并指出这种不同就是地域差异性的表现。
并复习自然带的分布。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比如说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生]依次会出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景观。
1.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读图]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师]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
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分析、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完成粘图)【承转】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生]略[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
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
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
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依图分析)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
(板书)三、不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分析、讲解】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