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师寄语:有生命,就精彩!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说出生物特征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生物能进行 ___________、生物能排出体内的_______、生物能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___生物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
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
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四、拓展创新1.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达标测试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曲中的非生物有:7、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鲸喷出水柱营养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植物开花结果生长人体排汗排泄蘑菇由小长大遗传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六、学习感悟参考答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课前预习: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测量二、合作探究(一)B(二)1.①营养②进行呼吸③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长⑥繁殖2.(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但是,无论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是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来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的物质,它们都是一样的。
(2)氧气二氧化碳(3)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4)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
说明了生物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
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创新1.(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4)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1)生物能生长(2)生物能繁殖(3)生物能遗传(4)生物能变异(5)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五、达标测试1.D2.C3.D4.B 5、C6. 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人;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天涯7、动物取食————营养鲸喷出水柱————呼吸向日葵朝向太阳————应激性植物开花结果————繁殖人体排汗————排泄蘑菇由小长大————生长子女与母亲相似————遗传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师寄语: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做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达标测试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5.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6.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B.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五、学习感悟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寄语:保护和爱惜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义不容辞!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各圈层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主要生物类型。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1.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学会利用资料分析提取信息,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学习重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学习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
学习过程:一丶课前预习: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就叫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共同的家园。
2、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作出_________,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步骤。
然后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结果与_________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__________。
4、生态因素可分为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三、合作探究:(一)学生阅读课本第14、15页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2、探究影响鼠妇非生物因素时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3、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例子。
(三)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例子四、达标测试1.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是指…………………………()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C.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2.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关系。
A、合作B、竞争C、寄生D、捕食4、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光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A、光照B、土壤湿度C、土壤温度D、土壤中的无机盐5、在稻田中,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A、阳光B、杂草C、水分D、土壤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指哪个环境因素()A、阳光B、温度C、水分D、土壤五、学习感悟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什么是生物圈2.生物圈的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