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
一、紧扣课标——说教材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二、学段分析——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本学段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很高,但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停留知识表面,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及
教学实际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三、三维整合——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
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
理地图信息的能力。
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
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四、因材施教——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根据以上对于
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
学流程如下:
五、优化设计——说过程
附:教学过程解读:
(一)、以疑设思体验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喜庆的《春节序曲》作为背景音乐,多媒体播放主要以漠河、海口两地的实地报道模拟央视春晚记者探秘全国各地喜迎新春为主要内容的热闹场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样的春节,两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庆祝方式和穿着打扮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和疑问导入新课。
设计依据:通过学生从观察人们每年喜闻乐见的春节活动的细节中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自然景观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
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
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领会双基突破三维
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并适时地提醒学生拿出事先教师“隐藏”在学生座位里面的部分各地景观美图,让学生从中找出两地的位置和展示相应的图片,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落实图片显示的地点,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一月
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
①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哪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
0℃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动手能力。
)
②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海南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并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观察并计算。
(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比较能力)
③教师提问:通过分析,我国冬季的气温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并强调,多媒体显示板书。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和自主获得知识的习惯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我国气温差异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合作交流开拓思路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①我国领土的四端,②冬季风示意图,③中国地形图④课本辅助阅读材料”,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多媒体展示)“①我国南北纬度相差多少?相距多远?②冬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③东北平原、云贵高原、海南等地受冬季风的影响大小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通过合作学习和探讨,让学生大致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师
小结板书。
多媒体出示“我国7月气温图”,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多媒体展示)教学步骤与冬季教学大致相同,在分析讨论成因时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时可以参照多媒体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和教材提供的原因探讨,通过讨论归纳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的因素。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对于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体验自主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在探讨原因时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对地面热量的影响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扩展课外延伸社会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运用,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在教学的最后,我适当的设计了部分课堂作业和课外思考题:(多媒体出示)课堂作业部分是对本节所学知识运用的检测和延伸,拓宽,既和生活实际联系,又不拘泥和教材的一点小知识,体现地理学习中开放性和发散式思维的要求;课外作业是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设计的开放式题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通过思考为下一节“降水”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六、总结回顾——说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疑-导读-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意识,还通过练习达成了学习知识最终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目的。
另外,课前准备的景观图片和情境演示对补充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营造和谐师生氛围以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也为本次教学增色不少。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