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教学案例

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教学案例

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这首儿歌,着重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夜空的美丽,提高阅读兴趣。

同时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发展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中“蓝蓝、闪闪、弯弯”等叠词的意思,用简单的叠词说“的”字词语。

2、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一)猜字谜激趣:
出示谜语: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挂在山腰,
有时像个圆盘,
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提问:弯弯的月亮像镰刀还像什么?(小船)
师:同学们猜谜的本领可真高。

【环节设计理念】猜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学习。

(二)创设情景,观察想象。

1、师: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出示课件,晴朗的夜空图,满天星星在闪烁,播放音乐《闪烁的小星星》)
2、师:可以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在这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来到了天空,看到星星。

师:星星是怎样的?
生: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星星亮晶晶
生:星星很可爱。

师:天空中小星星很美丽,可是太孤单了,如果你是画家,还会再画什么?
生:我会再画个卫星。

生:我会再画只飞船。

生:我会再画个月亮。

……
3、师:同学们可真是想象丰富的画家,现在老师先给这画加上月亮。

(在夜空图中出示一弯新月)这是怎样的月亮?
生:弯弯的月亮。

生:两头尖尖的月亮。

师:你觉得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生:弯弯的月儿就像小船。

生:弯弯的月儿像香蕉。

生:弯弯的月儿像把刀。

生:弯弯的月儿像眉毛。

……
4、师:有一位小女孩也和同学们一样在观赏着这美丽的夜空,(出示一位小女孩遥望着星空)她说:天空这么美,这么有趣,要是能飞上去那该多好啊!说着说着,她就睡着了,她梦见自己真的飞上天空了,坐在月亮上。

(慢慢移动小女孩飞上了天空,坐在月亮上,)
师:这位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看见了什么?
生:小女孩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有位诗人把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一首诗,我们打开来读一读。

【环节设计理念】优美的画面把儿歌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初步体会到夜空的美。

为读懂儿歌和有感情朗读作了铺垫。

(三)读儿歌,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练读,或者你认为自己能读好的,就按自己的方式读,在小组中准备“朗读明星”比赛。

3、学生分小组练读课文。

4、“朗读明星”比赛。

(1)师:准备好了吗?谁有信心把第一句读好。

生1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生2评:我认为他没把月儿的美读出。

我会比他读得好。

(此生读)
生3评:我觉得他把月儿读得很弯很弯,把船儿读得很小很小,
师:小朋友有没注意到他是怎么读的。

生4评:我听他把“弯弯的”、“小小的”、读得很慢。

师:你听得很认真,还有谁也能把第一句读好。

……
(2)师:谁来读读第二句。

生1读: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生2评:她的语气太平淡了。

师:小姑娘坐到了弯弯的月儿上,会有什么感觉?
生:她会很快乐。

生:她会很觉得在月亮上很好玩、很有趣。

师:那我们就带着快乐的、有趣的语气来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着自己上了天,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划着双桨,荡漾在星星闪烁的蓝天中,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地有趣、愉快。

生练读再指名读。

5、背诵。

师:小朋友读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让你们听一首歌。

(放《小小的船》的音乐,学生背唱。


【环节设计理念】朗读儿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反复地朗读训练,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

当学生朗读有困难时,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喜悦的心情,激起学生的共鸣。

当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就把诗的意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充分表达出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0课《小小的船》,知道了这首儿歌的意思,还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夜空之旅,看见了美丽的夜空。

希望小朋友学好了本领长大后,也到太空中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四、教学反思
(一)注重阅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自然情境,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诵读。

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还
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二)体现人文性
本案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在本案例中,学生主体充分参与,教师适度引导,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三)延伸发展,启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知识,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我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坐在月亮上,我看见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就像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四)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

本案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听音乐,背唱《小小的船》歌曲,创作想像画等活动,使语文课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还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把自己在课内看到的、读到的、说到的、想到的有关太空的景,在课外画下来,并举办图画专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不足之处】教师语言还不够儿童化,在朗读指导方面还要努力。

学生的自我感受的挖掘还不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