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2014试题及答案 (盛版)

自然辩证法2014试题及答案 (盛版)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

答: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问之列,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正如形而上学追问“存在”那样,追思本真的“自然”,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

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

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

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当代自然辩证法还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综
合性学科。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领域,即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部”,而对这个“结合部”的研究又是紧紧地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

自然辩证法只有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事实上,自然辩证法作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它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可以称之为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也正由于自然辩证法涉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等许多学科领域,因而开展这项研究工作,需要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等多重知识结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合作联盟,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答:科学指向对自然过程的认知和理解;揭示因果性,提供可能性;选题相对自由,成果相对不确定甚至高度不确定;评价以真理性标准为内核;
技术指向对自然过程的控制与改造;设定目的性,创造现实性;选题目标定向,成果较为确定甚至是必须实现;评价以功利性标准为内核。

3.谈谈当代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科学行为规范是什么?
答:普遍主义:坚信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科学的成果应根据它的内在价值衡量,不分提出者的国籍、民族、宗教、阶级及年龄。

公有主义: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共同体以至整个社会,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资源。

不谋私利: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决不未加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

不断创新: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4.科研选题意义是什么?其原则有哪些?
答:(1)意义:a、在研究中有战略意义;b、科研选题决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含了今后的研究内容。

C、决定了今后研究中应该运用的知识和手段。

原则:(3)遵循的原则:a、需要性原则。

选题应满足某种需要以判断选题价值。

1理论需要。

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或创新。

2实践需要。

能为现实生活或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满足社会需要。

B、创新性原则。

科研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其本质在于创新。

所以,应力争第一次涉足,第一流水平,第一流质量。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

C、科学性原则。

选题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一个选题不能与先前被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发生矛盾,还要以事实为依据。

D、可行性原则:1主观方面:科研人员的能力、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分工协作人事关系。

2客观方面:仪器、设备、图书情报、经费来源。

E、需要性原则。

选题既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展,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也就是要求用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益。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用系统自然观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吃”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答:(1)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

同时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系统中的部分的性质不同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使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会使得系统整体产生除它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消失或屏蔽,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

(2)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吃,体现整体小于部分之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体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表现为: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正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

2.联系实际,运用生态自然观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性。

答: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因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征
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