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思考小结
牧羊人植树有什么困难? 这么难的事,牧羊人为什么能坚持? 牧羊人获得了什么?
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你想改变身边的“荒地”吗? 请以“我想做一个……的牧人,······开头, 写一段话。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植树的牧羊人
时间顺序
人物概况
环境
预习检测
◆自主预习案
下列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坍塌(tātāng) 慷慨(kkǎǎ)i 缝细(xì隙) 热藤藤(tén腾ɡ)
B.废墟(xūn) C.呼啸(xxiūà)
流干淌涸((tgǎùtǎn))ng浇湿罐闰((ɡruùàn灌n))
袍根问底(páo)刨 沉默剐言(ɡuǎ)
D.微薄(xbióà)o 薄荷(bòh)é 挑拣(jiǎ润n) 一丝不苟(ɡǒu)寡
植树的牧羊人
1.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 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形象,感受人 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新课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 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人物 +事件 +(结果)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
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 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富有生机的田园,现在 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作者是怎么发现这一 切,并见证这一切的改变。
默读文本
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一气读完全文。时间地点作者评价人物描写3分钟默读全文
环境描写
合作探究
二、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 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时间:5分钟.
在荒山上默默地牧羊,选 还是一片荒地 种、种树。 改为养蜂,继续种树,而 荒山变成绿树成荫 且种的树品种逐渐增多。
87岁,年事已高
已经变得生机勃勃, 环境优美。
初遇牧羊人 (1~12)
自信、安静、忠 厚、养羊、种树
荒地废墟,没有水
再见牧羊人 (13~18)
身体硬朗、沉默 寡言、养蜂种树
有三块树林
最后一次相见 (19~21)
87岁
绿洲、一万多人居住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作者名片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 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 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代表作有: 《人世之歌》 《厐(páng)神三部曲》 《屋顶上的轻骑兵》
背景链接
这部短篇小说是让·乔诺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 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编辑被这 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 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艾力泽·布菲的牧羊人,于是退回了稿 子。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 多种文字。有人还在好奇故事的真实性。让·乔诺回信说,写的 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
字词检测
废墟: 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 (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 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 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 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整体感知 一、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本文主要讲述了牧羊人三十多年来坚 持着选种、种树,把荒漠变成了绿洲。
合作探究
三、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谈谈文中塑造了一 个什么样的牧羊人?
格式: 他是一个······的人,从······(原文内容)可以看出, 此处采用了······手法。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 可以看出,此处采用了动作描写。
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通过对 比高原的前后变化突出牧羊老人的巨大贡献,赞扬了他具有 的顽强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