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总论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释古今这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7、训诂实践形式有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三是注释书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100、训诂的原则有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三科学技术的发达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三上下文的感染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一释人事的名称二释天文的名称三释地理的名称四释植物的名称五释动物的名称16、从内容上看,《方言》中包括一不含地域性普通话里二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三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四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五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17、《方言》所释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里包括一四方之通语二四方异语而通者三某某之间通语四某地通语18、《方言》的价值及影响一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二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三可以让我们从它收集的词汇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四能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19、《释名》与《尔雅》不同之处有一《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尔雅》为义训之书,间有音训二《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三《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释名》则必求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四《尔雅》之篇目少,《释名》的篇目多20、《说文》价值和作用有一编写目的在于探讨字源,说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二它保持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资料三它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四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五给后代字典辞书的编以很大的影响。

21、《说文》局限性的表述有:一有些解说显示了作者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二有时宣扬了敬天、信神、尊君和男尊女卑的思想三对文字的解释常有穿凿附会之处四部首繁细而不够科学五字的查检不便22、段玉裁《说文字注》的成就表现在。

一许多见解能与甲骨文金文暗合二关于同义词的的辨析很具特色三阐发了许书的体例四考定了传本的讹误28据裴松之自己归纳,他的《三国志注》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有那四方面。

一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发纠正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30两汉训诂兴盛的原因有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较大的发展二语言文字的变化比较大三去古渐远,古音古义不为一般人了解四纸的发明31两汉训诂兴盛表现有一注释书大批也现二通释语义的训诂学专著开始出现32训诂保守期指的是魏—唐时期。

这一时期训诂学的发展表现有一训诂实践的范围扩大了二训诂的内容扩展了三训诂的方法改进了33保守期训诂内容的变化有一注释中充实史料二注释中阐发哲理三注意汇集众说网罗异义四注意考证故实用典34王力认为清代训诂学蓬勃发展原因有一资本主义的萌芽二西学的东渐三汉学的师承四优良的学风35清代训诂学蓬勃发展的原因还有一政治的稳定二经济的繁荣三语音学的进步四语法学的进步36清代训诂学的复兴表现在一清儒所作的多得难以列举的注疏二清需所作的数量远远超越前代、体例更加完备地专著三清人所作的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37清代训诂质量显著提高的体现是一善于因声求义二采用了综合比较的方法,择善而从三清具有的朴素的历史观念四清人具备的实事求是精神38清代训诂不足之处是一滥用通转,附会穿凿二仍为经学的附庸三轻视唐发后的新词俗语40吸收训诂学的历史经验有一诸子关于“名”的理论二训诂的方式方法三训诂的术语四训诂的要籍五训诂学的发展史41清代训诂的研究,我们应该肯定并可以借鉴的长处有一能比较充分地占有有资料二能比较注意古今差别三能重视有声语言与概念的直接关系四能比较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内部的系统性42《说文解字》常引经书之文,其引用是一用来证释字形的二是用来证明字音的三用来证释字义的43清代的训诂学家分为三派一纂集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阮元的《经籍纂诂》二注释派训诂学家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三发明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章炳麟的《文始》、《新方言》。

第一章1、通观俞氏全书,所谈虚词情况大致有三:一是点示某个虚词具体用法;二是综说一类虚词大要;三是从修辞角度叙述虚词用法。

古人讲虚词有二派:一是训诂派旨在释义;二为修辞派为了行文。

2、《古汉语语法精讲》谈语序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提法:一是前置,意思是说它本来就是这样的顺序;二是提前,意思是说为适应表达需要,把某成分提前来说,也就是所渭倒装说法;三是不说前置和提前,表明古汉语语法的特殊性不便也不需要跟现代汉语多比较。

3、俞著成功之旅,可资借鉴一是占有资料,画龙点睛;二是扣合中心,兼及边缘;三是方法论纳入科学轨道;四是不为成习胶固;4、余(俞)论的特点。

一是多家校补可谓俞著功臣,今后尚应有新起点;二是俞书有所不足,亟应更上一层楼;三是俞书体例有谓另也他书,迹近攘善,未可信从。

第二章1、朱宗莱《文字学形篇。

训诂举要》中列举了“七类训诂之法”:一形训,二音训,三义训,四以共名释别名,五以雅言释方言,六以今释古,七以此况彼。

2、形训方法谈到的几个问题。

一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

二古文字与训诂三笔意与笔势四防止望文生训3、依唐兰的说法,古文字分为四系:一殷商系文字二两周系文字三六国系文字四秦系文字4、“望文生训”是古书注释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择要例析如下:一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

二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5、从语音的实际考察,可以发现音义关系有以下一些特性:一音义关系的隅然性。

二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三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四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五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六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6、传统音韵学著作却很难懂,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汉字是表意制度的文字,而传统单间学用汉字来代表声类和韵部的读音,当汉字读音变迁以后,前人所注的声类和韵部的读音也就难以确定了;二传统音韵学有许多含混的术语,分析声韵又多不合语音学原理。

7、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一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二紧扣本句三结合邻文四联系成片语言8、析词审义必须分清的关系一分清词与词组二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三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四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五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六其它缩略、用典、转化、连类而及第三章1、关于反训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是事物本身包含好坏两面内容,表示某一事物总体的词也就包含好坏两种相反意义,可用于好的方面,也可用于坏的方面,于是产生“美恶同辞”的情况。

二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和受事者相对立而又相依存,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词由于在实现动作行为的过程中所处地位不同而有正反两义,于是有时产生“施受同辞”的情况。

三是词所表示的概念自身具有程度相对性,随着意义的引申而产生了反义。

四是词义引申向对立面转化而产生反义。

第四章1、理性的引申包括以下几种: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2、词义的褒贬一社会因素(1)政治观点的进步(2)艺术思想的变化(3)科学的发达二语言因素(1)词义的变迁(2)上下文的感染(3)修辞手法的影响3、训释方俗词义往往会遇到重重困难。

其原因在于:一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

二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少。

三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捉摸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

四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音的词。

第七章1、黄侃并说这十种书的前六种又可分为四类:一《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

二《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之由来。

三《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四《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

2、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黄侃归纳为三点:一《尔雅》是诸夏的公言。

二《尔雅》是经典的常语。

三《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3、《方言》所录包括古今言词汇和当时通行的普通话词汇成分,其解说对这些都有专称,沈兼士将它们条分五类加以例析:一不含地域性的普通话。

二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

三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四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五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

4、《经典释文》的优点是:一正读音二正衍文三存异文四存佚文五兼采众本六兼备众说七兼载异音《经典释文》的缺点是:一偏颇二是非莫辨三误解5、裴松之自己归纳,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一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

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

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