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试题模板.doc

数学试题模板.doc

实践,小学科学教学的沃土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在“做”字上下功夫摘要: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学校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做三个方面,它们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它主张以学生实践为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再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得的知识消化,即“实践、认识、再实践”。

在平时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坚持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做”字上下功夫。

这不仅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自发的、有兴趣的一起实验、探索、思考,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深刻。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实践过程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

践行“教学做合一”要以“做”为中心,“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行知先生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那么,如何以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协调好教学做合一?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在“做”字上下功夫?本文就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来浅谈下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在“做”字上下功夫。

一、在做中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步步为营,下水实验不马虎
实验是小学科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下水实验”指科学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前,对课堂上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多次的预演或试验,从而为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做好准备。

例如,第一年我执教六年级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时,因为临时有事未做下水实验就去上课了。

在做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时,没有拿药匙,有些小组是拍些小苏打到白醋那里的,还被学生嫌弃。

在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时,实验现象也不够明显,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满是失望。

后来我重新备了这节课,自己再次去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发现气体的量要多,不要让逃跑这样现象很明显。

教材上的观察、
实验活动,教师一定要在上课前亲自做一遍,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顺利的实验开展、明显的实验现象都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2、一心一意,演示实验讲到位
演示实验是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阵地和领域,学生在初识《科学》这门学科时充满了好奇,如果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将学生未知的景象展现给学生,这既能让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知,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如果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敷衍了事,或用讲解代替实验,那么学生可能对科学会越来越不感兴趣。

例如,四年级学生在做食盐的蒸发实验前,教师应先演示一遍,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

蒸发实验在初中的时候还会再做,可见有难度,而且酒精灯使用时的安全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我曾经听公开课时看到过酒精灯燃起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我想,如果教师在探究实验时在演示下酒精灯的使用,可能学生在使用时就会注意。

学生在初识工具时也是一样的,量筒、温度计、弹簧测力计,这些如果教师没有示范过如何使用,甚至学生根本不会用,那么学生拿着工具进行探究根本就是无效的。

教师演示时,不仅为学生实验做了良好的指导,有时充满悬念的实验现象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做中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放开孩子,给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
孩子的天性是爱活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都想自己去尝试,亲自动手“做”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在做中学”是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给他们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实践,不要一直牵着他走路,否则他一直不会自己走路。

放开孩子,即使摔倒在跌跌撞撞中他们能学会自己走路,教学也是如此。

在执教《电路》这一单元时,刚开始接触孩子们可能会觉得有些难,但是他们对于灯泡发亮充满了多大的兴趣。

这里可以以闯关的形式开展比赛,首先让学生利用小灯泡、电池和导线点亮小灯泡,再利用电池盒、灯座、开关等组装成简单电路,完成后再试着增加一个小灯泡,用开关控制灯泡的亮和灭,最后,棒的孩子完成上面的闯关后还可以想出其它的玩法。

提供材料,布置任务,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这样的课堂既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
与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

2、花样实践,边看边学边思考
真正的学习不仅掌握书本的知识,真正的课堂也不局限于教室。

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三年级刚接触科学时,孩子们学的是植物和动物,没上课之前我发现那些平时爱跑来跑去的孩子很感兴趣,因为他们下课时见到过这些小动物,对它们熟悉,有兴趣去了解它们。

而我们班的一些成绩较好的女生反而不感兴趣,她们甚至连蜗牛、蚯蚓都没有见过。

最好的教材不是图片也不是视频,而是大自然,围绕学生的生活,以大自然为素材,以孩子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周围的事物开展科学教育。

我放开孩子们,让他们边看边学边思考,这时我发现,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小朋友,竟能像一个小科学家一样去实践探索。

给学生创设多样实践几乎,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情况灵活组织活动:如观看科教影片、参观科技馆所,再如,让学生设计科技板报。

老师指导学生做选题计划,并注意板报成果的积累。

还可以举办故事会、演讲会,可以与班会、其它学科活动联合起来搞。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考察,可以有不同规模,可以集体也可以分组。

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总之,老师示范,坚持“在做上教”,通过多样的科技活动,有利于为学生创设心得学习环境,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走出书房,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三、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1、让学生经历“做”的过程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
有创造”。

在这首《手脑相长歌》里,我们知道手和脑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者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因此,动手动脑学科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在去年的跟班研修中,我们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我们先听张玲燕老师上了一节《听听声音》,在这课中有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音叉和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音叉,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找出不同点。

张老师大概花了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敲击音叉去倾听,但从学生的汇报来看,效果并不理想,音量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学生似乎弄混了。

课后,张老师说她知道学生没那么厉害,听不出来,但她就是要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实践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这个班的学生学的越来越好了,学生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时,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进而在实践中找到了规律,这班学生对音量和音调的认知不断加深。

2、让学生学会“做”中解决问题
“做”是孩子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新课程在这方面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机会,通过观察、倾听、比较等方式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探究活动,以“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顺序展开。

以五年级下册《给冷水加热》一课为例,冷水袋为什么会在热水里浮起来?学生的猜测很多可能是体积变大,也可能是重要变轻。

根据提出的猜测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做好引导作用,选择合适的材料,使实验达到最优化。

进行实验时,学生惊奇地发现:试管放到热水里后,包在上面的气球皮鼓起来了;加热前后的试管放在天平两边仍平衡。

得出结论:加热后,冷水袋体积变大,质量不变。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而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是他们在一步步的实验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得到的结论有什么用途?在举个例子,热水壶烧水时为什么会有个最大
容量?因为热水烧开后质量不变,体积会变大,可能存在溢水出来的危险。

这就是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意义所在,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沃土。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学理论的精髓,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它以实际生活为落脚点,突出“做”为中心。

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能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