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关于系统辨识
写出最小相位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过程就是一个辨
识过程(是对数幅频渐近特性曲线绘制的逆问题)。
L/ dB
20dB/ dec 6
40dB / dec
G j
k
j1 j 1 j
1 5
0
1
5
20lg G j1 6dB
c
20 lg k 20 lg1 20lg 1 6dB
60dB / dec
关于系统辨识
在经典的控制理论中,为了确定闭环系统是否稳定,我们 就需要数学模型。可以①在已知系统微分方程的情况下,求取 闭环传递函数,求解闭环特征方程,判断根是否都具有负实部, 或利用劳斯判据(霍尔维茨判据),确定是否所有极点位于S平 面的左半平面;②获得开环系统传递函数,绘制根轨迹,确定 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S平面的分布情况;③在没有获得系统数学 模型的情况下,实验室的方法变得切实可行,利用开环系统的 对数幅频特性曲线(Bode图)或者奈奎斯特曲线(奈氏图), 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SI的基本方法
机理分析与系统辨识相结合
这种方法适用于系统的运动机理不是完全未知 的情况。首先,利用系统的运动机理和运行经验确 定出模型的结构(如状态方程的维数或差分方程的 阶次),或分析出部分参数的大小或可能的取值范 围,再根据采集到的系统In-Out数据,由辨识的 方法估计或修正模型中的参数,使其精确化。称之 为“灰箱问题(Grey-box)”。
由于一般的“黑箱问题”无法解决,通常所指 的 SI就是“灰箱问题”。
SI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实验设计; 模型结构辨识; 模型参数辨识; 模型验证;
系统辨识的应用与发展
SI已经在系统建模与仿真(Simulation)、预测预 报(Prediction)、故障诊断(Fault Diagnosis)、自 适应控制、质量监控等方面得到成功地应用。
关于自适应控制
什么是自适应控制 ( AC,Adaptive Control)? 它与一般的反馈控制有什么不同?
在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系统本身不断地识别实 践被控系统的状态、性能或参数,而从“认识”或“掌 握”系统当前的运行指标并与期望的指标相比较,进而 做出决策,来改变控制器的结构、参数或根据适应性的 规律来改变控制作用,以保证系统运行在某种意义下的 最优或次优状态下,称之为“自适应控制”。
SI的基本方法
机理建模
利用各个专业学科提出的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 或连续性原理等,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关系,这种 建模方法称为“白箱问题(White-box)”。
系统辨识(实验建模)
这是一种在没有任何可利用的验前信息(即相 关学科专业知识与相关数据)的情况下,应用所采 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提取信息进行建模的方法。 这是一种实验建模(Experiment Testing Method)的方法,称为“黑箱问题(Black-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但是一个实际系统,只具备稳定性是不够的,还要 具备一定的稳定速度,太慢了是没有意义的。
自适应控制所着力追求的是具有真正适应能力的 系统,自适应是生命系统的一种基本能力,体现为系统 的学习能力和智能水平。因此,自适应控制的进一步发 展将借鉴人工智能(AI)的推动。
系统辨识篇
幅频响应实验原理
系统描述的数学模型
引入自动控制原理中,大家熟悉的内容:
c(t ) 误差带 :0.05 或 0.02
Mp 1
0.5
0 td
t
tr
tp
ts
二阶系统欠阻尼时的单位阶跃响应
系统描述的数学模型
引入自动控制原理中,大家熟悉的内容:
1 j( jT1 1)( jT2 1)
Im
Re
三阶I型系统的奈氏图
关于自适应控制
自校正控制系统(STC, Self-Tuning Controller ); 这是在实际应用较广的、与系统辨识技术联系最
为紧密的一类自适应控制系统,它将在线辨识技术与 最优设计方法相结合。整个控制系统由两个环构成, 内环是由被控对象和通常的反馈控制器组成,控制器 的参数通过外环来调整。调整方法是通过在线递推估 计 (即系统辨识)和控制器在线设计来实现。
关于自适应控制
经典控制
现代控制
智能控制
整个控制科学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随机控制; 自适应控制;--“以变制变” 鲁棒控制;--“以静制动” 自学习控制; 智能控制;
关于自适应控制
古典控制理论是将微分方程通过拉氏变换,变换到 复频域进行分析,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当闭环系统特 征方程的根均位于S平面的左半平面时,系统稳定。特征 方程的根取决于ai、bi。
自适应系统原理图
关于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的划分形式多样,按照设计原理与结 构不同,分为两种: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
这类自适应系统的突出特点就是本身附加一个参 考模型,其体现人们对被控对象的要求,也就是说, 参考模型的特性就是被控对象的理想特性,根据两者 状态(或输出)之间的偏差,实时进行调整,使得在 某种指标下,被控对性的动态特性与参考特性尽量接 近。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分析法和实验法。实验法是 人为地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 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去逼近,称为SI。
不论是现代控制理论还是最优控制,都假设系统数 学模型已知,显然,对于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者来 说,建立对象的数学模型是不可少的。
关于系统辨识
例如:我们需要利用民航旅客数年份月的统计数据 建立的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行为;利用股市行情近期 走势预测未来走势;在故障诊断方面,在生产过程中, 例如反应堆、大型化工和动力装置等,希望经常监视和 检测可能出现的故障,以便及时排除故障,这就意味着 必须不断地从过程中搜集信息,推断过程动态特性的变 化情况,进而根据特性的变化情况判断故障是否发生、 何时发生、故障大小、故障位置等。
而现代控制理论状态空间法是在时域进行分析。将 微分方程转化为状态方程,求解状态方程的时域解-状态
x(t)(n维)。当时间t 时,状态x(t)是收敛的,则系
统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 x(t)的性能仍取决于ai、 bi。
关于自适应控制
讨论参数ai、bi是未知定常或慢时变情况,上述分析 方法就不再适用了。必须采取其他的控制方法,如鲁棒
关于系统辨识
有的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用理论分析方法(解析法)推导出 来,例如飞行器运动的数学模型,一般可根据力学原理较准确 地推导出来。但是,当考虑飞行器运动模型的参数随飞行高度 和飞行速度变化时,为了实现对飞行器运动的自适应控制,就 要不断估计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的模型参数。
关于系统辨识
有些控制对象,如化学生产过程,由于其复杂性,很难用 理论分析方法推导数学模型。只能知道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及 其部分参数,有时甚至连数学模型的形式也不知道。因此提出 怎样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参数的问题,即所谓的系统辨识 问题。既然有的系统很难用理论分析方法推导出数学模型,只 有求助于试验方法。
System Identification
讲述内容
Chapter1系统辨识理论、方法及应用; Chapter2系统辨识的经典方法; Chapter3系统辨识的脉冲响应法 Chapter4智能技术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Chapter1
SI是研究如何利用系统试验或运行的、含有噪声的 输入输出数据来建立被研究对象数学模型的一种理论和 方法[3]。
当今,SI已经成为系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这 其中,对于单变量线性的SI相关理论及方法取得了令人 满意的效果,而对于多变量的系统辨识,尤其是结构辨 识,还不很理想。
一方面,要借助其他理论加深对系统内在性质的理 解,并提供新的估算方法;一方面,要根据实际观测提 出新问题(如实验设计、准则函数选取、模型验证)。
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目前的自适应方法主要是参数自适应,即用调整上
述微分方程参数ai、bi的方法,使控制系统的性能达到预 期的性能。但在调整时,系统不再是线性的了。
可以用各种方法调整参数,当时间t 时,调整
ai、bi的方法不收敛,则系统一定是不稳定的(除混沌
外)。当ai、bi收敛于某一常数值a
i
、bi时,则系统不一
SI就是一种利用数学方法从输入输出数据序列中提 取对象数学模型的方法[4]。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代数方程、微分方程、差 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等。在系统辨识 中,常用的有:
a. 微分方程;b. 差分方程;c. 状态方程
什么是数学模型
根据模型不同的基本特征,数学模型划分为: (1)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 (2)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 (3)参数模型与非参数模型; (4)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性模型; (5)连续时间模型与离散时间模型; (6)时不变模型与时变模型; (7)时间域模型与频域模型; (8)集中参数模型与分布参数模型;
1 绪论
关于“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系统辨识
什么是SI( System Identification)?人们在生产 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对所研究的复杂对象通常要求通过 观测和计算来定量地判断其内在规律,那么就必须建立 所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从 而进行分析、设计、预测、控制的决策。
系统描述的数学模型
引入自动控制原理中,大家熟悉的内容:
L( )
40
20
1 20
① ④
10 ②
100
③
( )
0
①
③
45
② 90
④
180
G j
10
j0.1 j 1
二阶I型系统的波特图
关于系统辨识
什么是数学模型; 系统辨识的基本方法; 系统辨识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