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
预防措施;1.左主干放置造影导管作为标记 或造影后以影像作参照;2.三维标测指导 3.阻抗监测
主动脉窦源性室速
ILVT
RBBB,LAD:左 后分支起源, 绝大多数;
RBBB,RAD:左 前分支起源, 少见;
ILVT
VT射频消融方法
心电生理检查明确机制 掌握室速诱发条件 靶点标测:激动顺序标测;起搏标测;隐
心外膜标测
•适于外膜起源的VT; •经CS方式已被淘汰; •穿刺心包正逐渐被推广;
Sosa E, JCE 2005
消融策略
消融关键折返通路:折返性VT首选; 消融出口:局灶性、微折返;大折返VT次选; 病灶(substrate)改良
32岁RV大,9种VTs,片状消融后有电风暴,3月后消失
消融适应证
匿性拖带标测;三维系统标测; 靶点部位消融 消融后终点判定
右冠窦内标测
RAO
LAO
VT射频消融
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仪器设备、方法学的掌握及操作技巧熟 练程度
此类患者往往在主动脉窦处获消融成功。
RVOT和LVOT的解剖关系 前
后
LVOT-解剖
主动脉窦源性室速
根据消融反应和结合心脏尸检的发现高度 支持病灶大多位于主动脉窦的表浅部位。
消融靶点多在主动脉窦内左主干开口下方 >6mm处,终止反应快(<10s)。
消融风险:主动脉瓣损伤和冠状动脉闭塞 或狭窄。
占IVT约2/3,其中RMVT约占60%
PACE 2000
包括右室和左室流出道起源;
RVOT VT
RMVT
左室流出道室速/室早
流行病学:与RVOT类似; 机制:触发机制; 电生理特点:类似于RVOT室速; 病理特点:由于解剖结构不同而有特殊性;
主动脉窦源性室速
射频消融已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反复单形室 速(RMVT)和症状性单形室性早搏(PVC) 的治疗。绝大多数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RVOT)部位,消融成功率较高;但遇消 融不成功的病例应考虑可能为左室流出道 起源的RMVT。
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 融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类型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心室颤动/扑动
室性心动过速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自律性、折返性和触发活动 性室速;
根据室速发作的持续时间:持续性室速、非 持续性室速和无休止性室速;
根据QRS波群形态:单形性室速、多形性室 速和双向形室速
根据起源部位:左室室速、右室室速 根据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器质性室速和
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非持续单形性室速,药 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长期 药物治疗者
ICD植入后室速频繁发作、药物不能控制者 包括ARVC等特殊病例均可行消融辅助治疗
多形性室速或血流动力学不能耐受手术者; 及术中室速不能被诱发者则属非适应证范 畴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最常见; 诊断的先决条件:经详细的病史、体检、X线、12导联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自律性机制:少见; 折返性机制:ILVT;心肌梗死后VT;心肌
病VT;BBR VT; 触发机制:RVOT或LVOT VT;
目前消融标测技术
常规心内接触式标测; 心外膜标测(CS内/心包穿刺); CARTO; 非接触式(EnSite)标测
(Array;NavX);
CARTO标测
在窦性心律下进行;
侧重于病灶 (substrate)标测;
一般需结合拖带标测 以提高准确性;
不适于多形性VTs、难 诱发VT和血流动力学 不稳定者;
Kottkamp H, JCE 2003
非接触式标测
提供四维高密度单极等电位图; 只需一次心律失常搏动即足以定位并指导消融; 也可在窦律下进行病灶(substrate)标测; •尤其适合于难诱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变基质较大或 部位较特殊的病例。
右室流出道室速 左室间隔部室速 主动脉窦源性室速 游离壁室速 瓣环区室速
IVT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RBBB型VT(ILVT)
电轴左偏 电轴右偏
左室流出道VT 左室瓣环或游离壁VT
LBBB形VT(RVOT)
电轴右偏或正常 电轴左偏
流出道(VOT) VT
大多数在运动、紧张、激动时易发作;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排除了明显的或持续的心脏异常; 其中以左、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占2/3以上;
流行病学
发病率:占目前阜外射频患者的20%以上;
1998年NASPE统计各种VTs占总数 6% (201/3357)
PACE 2000
性别因素:RVOT VT(差异无显著性,女性稍多) ILVT(男性86%) 阜外
预后相对良好,部分可有黑朦、晕厥。消 融治疗根治率高、安全,应作为临床首选 治疗方法。
器质性室速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 冠心病缺血性室速; 扩张性心肌病(束支折返或多形性室速); 肥厚性心肌病(多形性室速); 心室致密化不全; 外科术后瘢痕性室速; 其他;
IVT诊断与分型
特发性室速
室性心动过速分类
根据药物反应、特殊的临床、心电图或电生理特 征 :如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分支性室速(维拉帕 米敏感性室速)、束支折返性室速、尖端扭转型 室速和反复性单形性室速(腺苷敏感性室速)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室速分类则是根据起源 部位和有无心脏病的分类方法,即分为特发性室 速(流出道室速、左室特发性室速)和器质性室 速(缺血性心肌病室速、右室心肌病室速、先心 病室速等)
年龄: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RVOT约33.0岁,ILVT
25.7岁;
阜外
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1
RVOT室速中约1/3有晕厥或黑朦;
预后:较好;Br Heart J,1953
特发性室速(IVT)
右室流出道室速:反复非持续性(RMVT) 或持续性;
左室特发性室速:间隔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出道、游离 壁及瓣环处起源,
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目前在室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方面取得 较大的进展。ICD治疗可有效降低心脏性猝 死高危患者的病死率,并成为高危室性心 律失常的首选治疗,但非“根治”方法。 电生理标测与消融技术的进步,已使室性 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和被 广泛接受,成为“根治”或控制室性心律 失常的重要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