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一章皇帝与皇权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zhuan)顼(xu)、帝喾、尧、舜(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
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
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三)皇帝的由来: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
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宫室、山陵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
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
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
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
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
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
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
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
3、车马、仪仗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
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
卤簿以外,尚有仪仗。
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
4、医疗(了解)历代负责天子、后妃等医疗保健事务机构不断发展、完善且日趋庞大。
周有医师;秦为太医令丞;汉初属太常。
后改少府;隋唐专设太医署;宋改称为太医局;元以后改太医院。
负责皇帝医疗保健的御医皆须医术高明、品行端正,有时也征聘民间名医入宫。
御医为皇帝寝宫,先行君臣之礼,然后膝行向前,由两名御医分别跪诊左右手,诊毕互换,再叩问皇帝自身感觉。
待一切完毕后,叩拜退出,集体协商开具药方,并将诊治日期、缘由,处理方法等详细记于历簿之上,与在场的院使、院判等共同签名、包封,加盖官印,以为后日依据。
药方奏准后,交御医、院判、太监等尝药之用,另一碗加盖“御药谨封”之印,进于皇帝。
如果药效不佳,御医轻则罚俸,重则谪戌、处死。
倘若医治无效,皇帝死亡,则院使、院判、御医等有关人中员照例治罪。
5.祭祀五礼:吉、嘉、宾、军、凶祭祀典礼规格:大祀、中祀、群祀古代帝王的祭祀典礼按规格分为三等,即大祀、中祀、群祀。
大祀:一般包括祭祀天、地、上帝、太庙、社稷(有的朝代列入中祀)等,皇帝必须亲临主祭。
祭祀前要经过一系列斋戒、沐浴、更衣等仪式,以示诚心敬畏。
中祀:一般包括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太岁等(也有将日、月列入大祀的)。
群祀:指祭祀群庙、群祠的活动。
中祀和群祀不必皇帝每次亲临,可命皇子或王公亲贵代为主祭。
6、婚娶皇帝大婚:皇帝成婚(纳后)称“大婚”。
(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古代皇帝死后,臣下照例要为之上尊谥、定庙号。
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亦即为皇帝的神主奉祀太庙所用的称号。
庙号最早在商朝即已出现,汉承其制,以后历代往往称第一代皇帝为“太祖”、“高祖”,第二代皇帝多为“太宗”,第三代以后一般皆称某“宗”。
谥号:始于周初,即根据其一生的所作所为给予相应的称号。
秦始皇弃而不用。
汉初恢复,以后遂成定制。
徽号:一般说来,皇帝初登极或遇重大庆典,朝臣照例要为皇帝上徽号。
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其中“高宗”为庙号,照例要放在首位,从“法天隆运”到“孝慈神圣”皆为历年所上徽号,“纯”则为谥号。
年号:为皇帝记录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汉武帝时。
皇帝的年号多用两个字,个别情况也有用四个字的。
元代以前,皇帝的年号常因出现“祥瑞”或发生重大事件等原因而更改,因而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
明清时期,某皇帝的年号一经确立,一般不再改元,所以一个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故后人常以年号作为该皇帝的代称。
二、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皇族:在封建社会中,不仅皇帝本身的权位至高无上,凡与之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无不享有常人无法企及的特权和地位。
这一以宗族关系为纽带构成的特殊阶层,称为“皇族”(或宗室)。
(一)太上皇太上皇也称上皇,用于皇帝对自己父亲的尊封,始于秦始皇对其父庄襄王的追封。
后代一般老皇帝退位后即被尊为太上皇。
(二)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皇太子:为皇位法定继承人的称号。
也称“储君”、“储贰”、“皇储”。
皇太子居室又称“东宫”。
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除了皇太子之外,还出现过“皇太弟”、“皇太孙”等名号。
皇太弟:当皇帝的弟弟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时,即称“皇太弟”;皇太孙:以皇太孙的身分直接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称“皇太孙”。
(三)诸王及一般皇室成员诸王: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儿子除嫡长子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则封为诸王。
除皇子之外,其他宗室成员一般也享有封爵及俸禄,历代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
靖难之变-名词解释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家天下,大封子弟为王,规定诸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和起兵"靖难"的权力。
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继位,由于诸王擅权跋扈,而接受齐泰等人的建议削藩。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攻克南京。
建文帝不知所终。
齐泰等人被灭族。
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四)公主公主:为帝王女儿的封号。
地位极高,一般视同亲王或列候、其礼仪、府第、服饰、俸禄等皆有专门的规制,非常人所能企及。
皇帝的女儿为公主,皇帝的姐妹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为大长公主。
清代称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嫔之女称“和硕公主”。
下嫁:公主出嫁,称“下嫁”,礼节隆重,仪制繁复。
尚公主:娶公主者称为“尚公主”。
例加驸马都尉官衔,清代称为“额驸”。
为求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汉朝曾长期奉行“和亲”政策。
随文帝时将义城公主嫁与突厥可汗,唐朝也曾先后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土蕃赞普等等。
公主一般不参与朝政事务,但也有例外,如唐朝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恃宠而骄,索贿揽权,但最终都没得好下场。
三、后妃制度(一)后妃制度:古代后妃包括太皇太后(皇帝祖母)、皇太后(皇帝母亲)、皇后(皇帝正妻)以及大大小小的妃嫔(皇帝姬妾)。
(二)后妃历史变故:夏商时期,天子之妻称妃,周朝始称后。
秦始皇称皇帝,封其正室为皇后,历代相沿而成定制。
人殉制度正式废止时间: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才下诏将人殉制度正式废止。
(三)外戚也称国姻、外舍、外家,用于指皇帝的母家、妻族。
后妃之父称“国丈”,兄弟则称“国舅”。
(四)太后临朝1、吕后称制自秦统一以来,第一个以皇太后临朝称制的,是汉初的吕后。
西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执政。
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
吕后临朝执政八年。
她继续推行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先后废除秦以来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减田租,奖励农耕,放宽对商人的限制等等。
从公元前195年汉惠帝即位,到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十余年中,吕后一直是汉朝实际上最高统治者。
2、则天皇帝683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
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
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
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3、慈禧垂帘慈禧三次垂帘听政:1861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
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同治帝)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阴持朝柄。
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
9月,那拉氏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
四、宦官制度1、宦官:宦官也称太监、寺人、阉(奄)人等等,专指那些被阉割后,用于管理皇宫内部事务,承担宫中各项役使,侍奉皇帝、后妃及皇族成员人的。
五刑:墨、劓、剕fei、宫、大辟古代宦官的来源: 一为罪臣、亡国者、战俘及其子弟,二为边疆民族或属国的贡纳,三因贪求富贵,又苦于无仕进的机会,遂走上自宫充宦官以显达的痛苦道路。
2、东汉宦官参与朝政始于汉和帝时期的郑众。
郑众诛杀窦氏(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3、唐代宦官高力士:玄宗曾对人说过:“高力士在宫中,我睡觉也安稳。
”李辅国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为太子的心腹。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
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
宗室贵人也以“五郎”尊之,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
程元振、鱼朝恩等。
4、明代宦官: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
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
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