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1、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组成部分?P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19世纪有哪三大工人运动?P6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6年在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3、马克思有哪两大发现?P10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基本立场、观点、方法?P18-19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5、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历史观点的基本问题?P29-30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什么是辩证法、形而上学?P30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7、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P31-32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8、什么是运动、静止?P33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9、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P3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0、什么是规律?P40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11、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和意义?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动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2、联系及其特征是什么?P4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及其作用怎样?P4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14、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怎样?P5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5、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6、怎样理解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P65-6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17、什么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P67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8、感性、理性认识的关系怎样?P7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9、什么是真理及其客观性?P73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

2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1、有哪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95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22、什么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P96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3、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P99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4、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怎样?P101-10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物质生活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形态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怎样?P106-109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6、怎样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P123-127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知道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爱因斯坦的话)(补充: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27、什么是人的本质?P129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