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重点,参见书P】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辩证法与唯物论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这是意识的本质)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的特点:①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②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相互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同意整体):③多样性(联系方式的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辩证法三大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A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B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性(斗争性: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统一性(同一性: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可以相互转换)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一是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性质、地位和作用都不相同。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D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因而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②质量互变规律: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联系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了解】11.辩证法中几对范畴:因果范畴、内容&形式、本质&现象、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了解】1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及其联系和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所固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和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三.认识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观点是从实践中得到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5..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是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满足时间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6.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一元性)。

7.相对真理(因认识范围有限,产生的有条件、有限制的真理,即在范围上和正确程度上有限的真理。

)和绝对真理(无条件、无限制正确的真理,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8.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二者关系如何?答: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9.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同意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是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的,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0.为什么说实践时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重点】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四.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1.人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和社会意识(具有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要反映;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是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1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2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3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拥有的历史继承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