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教学期末试卷(新)

有效教学期末试卷(新)

.有效教学复习题(一)一.辨析题1.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发现学习越多越好。

(×)答:发现学习的局限性:(1)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很低;(2)发现学习的适用范围有限;(3)发现学习对学生要求较高,不具备条件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碰运气式的发现,变成一种形式主义;(4)不可能成为唯一的学习方式。

2.课堂管理就是控制并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答:课堂管理是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不等于问题行为。

3.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

(×)答: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看教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

一节课是否是好课,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目标、方法和内容是否协同一致,教学组织形式、教材的运用,以及师生关系、课程管理等等方面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4.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答:评价是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学习决策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的一个孤立的环节。

5.辅助教学行为就是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答:辅助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景中的问题行为。

通常表现为间接的、隐性的,可以预设,但更多的是生成。

它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

二.简答题1.简述反向教学设计的程序。

答:(1)课程标准相关陈述;(2)学习目标;(3)评价任务;(4)学习活动,包括内容和实施。

2.简述讲述法的有效策略。

答:(1)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2)依据讲述内容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3)运用“规则——例证——再规则”程式;(4)有意识地使用连接词;.(5)适时地运用肢体语言。

3.简述有监管功能的教学特征。

答:(1)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教学;(2)良好的教学应当是同时兼顾监管的教学;(3)随时保持对学生活动的警觉;(4)同时兼顾多种课堂活动;(5)保持教学进程的流畅;(6)维持团体的高度注意。

4.简述常用的课堂强化技术。

答:(一)言语强化:(1)口头语言强化;(2)书面语言强化(二)非言语强化:(1)面部表情;(2)眼神的运用;(3)体态语的强化;(4)服饰语强化;(三)替代强化:(四)延迟强化(五)局部强化(六)符号强化5.简述处理轻度问题行为的策略。

答:(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2)使用非言语线索和细小的停顿(3)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4)表扬其他学生(5)言语提醒(6)反复提醒(7)执行结果三.论述题1.请谈谈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并讨论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答:(一)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1)动机的内在需求;(2)外在诱因;(3)自我中介调节作用(二)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内在需求的培养与激发(1)内在需求多是由学习而产生的(2)个体需求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3)需要的满足和激发是同时存在(4)需求激发与对目标的认识有关●外在诱因的设置与运用外在诱因主要是指目标和奖惩;奖惩其实就是不同的强化。

●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1)合理预期的调动(2)自我效能信念的培养(3)意志的磨练(4)反馈的运用2.请论述教学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并谈谈教学中应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答:(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知识和智力是完整的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发展能力包括:(1)传授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后者更重要;(2)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潜能。

(二)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学校教育中,应该以掌握知识为主,做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

1.掌握知识应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

(1)无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都对人生具有重要价值。

人的各种实际能力的形成和实际成就的取得,都以知识为重要条件;(2)如果教学策略得到,教学中向学生传输大量的知识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学生的知识保持也是可能的2.发展智力则不能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

(1)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发展实际是很有限的;(2)智力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和贡献大小,发展智力是教学中重要的目标,但不宜过分强调。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对立的,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1)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条件、速度、质量等);(2)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四.案例分析1.请介绍学习目标的“ABCD”法,并用“ABCD”法判断案例中的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并改正。

答:ABCD目标陈述法适用于结果性目标。

行为主体(Audience)即学习者,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

行为动词(Behavior),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等。

行为条件(Condition),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

如,“根据地图”,“看完全文后”等。

表现程度(Degree),指学生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完全无误”等。

有效教学复习题(二)一.辨析题1.学习目标支配教学的全过程。

(√)答:学习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2.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是教材。

(×)答: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

而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但它只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学材料”,是达成标准的辅助资源之一。

3.消极强化就是惩罚。

(×)答:“消极强化”,是指你通过取消不愉快的刺激物来激起学生的某种行为动力时采取的强化;“惩罚”,是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的概率。

不能把消极强化和惩罚混为一谈,对学生来说,强化不管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都是一种奖赏,都是为了增加积极行为反应的概率,而惩罚是不能选择的,是为了抑制消极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

4.相比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是不重要的。

(×)答:辅助教学行为是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的,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境中问题的行为,而主要教学行为直接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行为多是预先设计的,辅助教学行为多是生成性的,更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

辅助教学行为和主要教学行为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两者都是重要的。

5.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

(√)答:学生是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决策者,任何决策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决策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学生必须成为评价信息的关键用户。

二.简答题1.有效的反馈应具备的特征。

答:真正意义上的反馈必须能够让学生准确地回答三个问题:我要去哪里?我现在在哪里?我怎么去那里?(1)反馈必须是清晰的,不仅是分数或等级;(2)反馈必须是及时的,间隔太长的时间给予反馈往往会使反馈失去意义;(3)反馈必须是持续的,应基于评价结果持续地给出反馈的信息;(4)反馈必须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效反馈对学生的学习促进作用最终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调整来实现的。

2.简述教学目标的“ABCD”法。

答:ABCD目标陈述法适用于结果性目标。

(1)行为主体(Audience)即学习者,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

(2)行为动词(Behavior),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等。

(3)行为条件(Condition),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

如,“根据地图”,“看完全文后”等。

(4)表现程度(Degree),指学生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完全无误”等。

3.简述有效提问的几个策略。

答:(1)发问策略:基于教学目标;清晰具体(2)候答策略:足够的两类候答时间(3)叫答策略:尽量保证学生足够而均等的机会(4)理答策略:根据学生具体应答给予不同理答4.简述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行为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答:当学生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必须确定是否干预、什么时候干预以及如何干预。

(一)干预所产生的后果(1)干预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处理问题时产生负面影响不应该比要去处理的问题负面影响更大;(2)中断课程的干预越少越好。

(二)问题行为的性质和严重性(1)违规行为不同教师的反应也应该有所不同;(2)还应注意干预措施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三)问题行为发生的不同时间同样的行为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教师的干预决定是不同的。

5.简述新型评价文化的基本假设。

答:(1)教育评价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评价鼓励学生思考二不仅仅是记住或复述事实;(2)教育评价不是一种精确的科学,评价所涉及的领域和结构是多维度的、复杂的,学生、成就和评价之间的互动十分复杂;(3)教育评价依赖于清晰的标准,对评价的理解不应只是教师的事,也应当是学生的事;(4)教学评价应引出学生的最佳表现;(5)在教育评价中,决定分数的不是正确答案的数量,而是任务完成的整体质量,并要借助于对成就的多维度描述;(6)教师的课堂评价比大规模测验更重要;(7)元评价(对评价的评价)非常必要,教师评价素养也非常重要。

三.论述题1.为什么教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

答:(一)教学是一种认知过程1.认知即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涉及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2.教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表现在:教学过程受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

(1)影响教学的认知因素认知因素是影响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个体的认知因素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准备和认知风格等。

(2)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的四个认知系统:感觉、记忆、加工、反应,以及五种基本的认知过程:注意、编码、复述、联结、监控,构成学生多样的认知活动。

(二)教学也是一个情感过程1.情感指一切态度体验,包括情绪体验,核心意义是一种心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己需要之间的关系。

2.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受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教学过程中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

(1)影响教学过程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种种情感因素在起作用:包括,学生个人的情感因素(人格因素和动机因素等)、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教学风格等)、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显性的、隐性的)、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