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下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下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编1、1976年—1989年史称“新时期文学”。

特征:思想解放,恢复了五四文学传统。

伤痕→反思→改革→先锋派→寻根→新写实→市井小说。

人性、人道主题。

知青文学、朦胧诗等。

个人文学话语的初步确立。

2、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3、“三个诗歌群体”与三次诗歌浪潮: A、现实主义诗歌群体与现实主义诗潮诗歌在当时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主要“职责”。

像《一月的哀思》(李瑛)、《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小草在歌唱》(雷抒雁)。

B、朦胧诗创作群体和朦胧诗。

C、新生代诗歌群体和新生代诗。

4、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5、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6、“现实主义冲击波”:(1)时代背景:90年代中期,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企改制、转轨等。

(2)代表作家作品:河北三驾马车——谈歌《大厂》、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关仁山《九月还乡》、《大雪无乡》、刘醒龙《凤凰琴》、《分享艰难》。

(3)主要特点——A关注低层群众的生存命运,体现社会关怀精神或公众意识。

B不回避生活矛盾,大胆表现改革中的一些热点与焦点问题。

C弘扬主流文化精神。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9、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

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

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10、少数民族小说:阿来、扎西达娃、霍达台港澳文学:白先勇、余光中、金庸、古龙11、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思潮1、新时期历史语境给文学带来了哪些影响?答:这是因为:①在思想政治方面,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调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使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

②在经济方面,经济体制的推行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

所以这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拨正了文艺发展的方向。

如,政治性大批判运动等没有了,作家具有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

(2)解放了文艺创作生产力。

右派作家复出。

(3)带动了文艺界思想大解放。

逐步恢复文学是“人学”的观念。

清除过去的清规戒律,特别是“三突出”与“高大全”的错误创作模式。

12、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潮流的并存。

现实主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浪漫主义:张承志、张炜的小说。

现代主义:朦胧诗、先锋小说或新潮小说。

后现代主义:王朔小说。

马原的小说。

新生代诗歌。

王安忆等精英作家的小说。

各种具体文学创作潮流的并存。

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即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新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等的并存。

13、“归来诗人”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1957年反右运动中错划为右派的“右派”诗人,如艾青等,(2)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受到牵连的“七月”派诗人,如绿原、牛汉、曾卓等,(3)面对褊狭的艺术观念而“自觉”从诗坛消失的“九叶”派诗人,如郑敏、辛笛、陈敬容等。

通过饱经沧桑的个人“自白”、洞悉世情的历史反思、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守与执着,以深情的歌唱展示出来,歌咏“归来”,诉说冤情,袒露心志,是“归来者”之歌共有的主题。

14、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15、“朦胧诗”产生发展:的准备或源头——“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和“白洋淀诗群”当时的革命浪潮中的“知青”,是诗的秘密写作一群,有的且形成某种“群落”的性质。

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处境有关。

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和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

写作较早而影响最大的,是郭路生(食指)。

“文革”期间的写作,集中在1966到1969年间。

主要作品有《海洋三部曲》、《命运》、《鱼儿三部曲》(初名《鱼群三部曲》)、《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烟》、《酒》、《命运》、《愤怒》等。

16、“三崛起”:对朦胧诗的支持,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16、朦胧诗的艺术特征:1.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2.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17、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人”或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文学社”韩东、于坚,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观念:(一)提倡“非文化”,“回到本身”,从表达文化、历史或政治理念回到诗,回到生命或事物本身,这是第三代诗学最基本的出发点。

(二)强调生命的体验性、感觉性和本真性。

他们的创作以“解构”为核心,消解理想,反对崇高,诉求心灵自由,表现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

(三)语言上的特征为反意象、反修辞、口语化。

企图还原到前文化状态。

18、“朦胧诗”退潮之后,新诗潮的中心转移到南方。

19、食指的诗歌贡献:在个体经验发现的基础上,对当时诗歌语言系统的某种程度的偏离。

这对后来的诗歌改革者有重要启示。

20、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1、蒋子龙等,80年代特别关注“改革”这一题材的作家。

22、伤痕小说的意义与价值:(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3、反思文学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等。

反思内容:1.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3.反思党和人民的关系,批判官僚主义。

4.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与针砭。

此外,“文革”后期,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作品,算是最初的反思文学作品,其中有“三部中篇小说”----《波动》赵振开,《公开的情书》靳凡,《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

24、改革文学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创改革文学先河。

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

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

蒋子龙改革小说的艺术特点:(1)理想主义色彩。

《乔厂长上任记》。

(2)注重改革家形象塑造。

乔光朴:雷厉风行的改革家。

解净: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改革者。

(3)豪放悲壮风格。

(注: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陈奂生出国》等25、王蒙:70年代末复出,在八九十年代持续保持创作,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相见时难》等,以“文革”和“当代史”为题材写了《海的梦》、《表姐》等。

此外,有三分之一都直接写到了新疆,新疆成为他创作很重要的源泉,其中《活动变人形》(1986)审视知识分子自身精神内容和命运。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

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

3、气势之美。

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

4、幽默、反讽等。

《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

26、知青文学。

知青与复出作家经历相差很大,它们主要写知青生活,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

复出作家的作品中主人公多是受难的英雄,而知青文学中主人公多是默默无闻的受害者。

前者多着眼于国家、社会、民族意识层面,后者则限于个人命运的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