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甲和乙:水B.乙和丙:空气C.甲和丙:空气D.甲和丁:水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濬解度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完美版】(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分数:、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有利于寻找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
下列对比实验设计 与所探究的条件(蒸馏水经煮沸并迅速冷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t°C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1B. P 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C. tC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C 时仍是饱和溶液12D. 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C 降至tC,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213、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列说法正确的是()水水 NH4NO3 o t :t 温度t團二NaOH固体- X 的渔和请濟变洱浊 ¥的馆和濬A. 食盐B.味精C.食醋D.香油4、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存在关系:甲+乙一丙+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为酸和碱B. 若甲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C. 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水D. 若甲为10g 、乙为20g,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30g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生产生活中用到的气体不是来自空气的是()A.作为燃料电池燃料的HB.手于生产氮肥的N22C.用于医疗急救的OD.用于飞艇的He2 6、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A. 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7、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 、Y 的饱和溶液,两只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 和NH4NO3固体,向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A. Y 的溶解度曲线为b 曲线B. 降温可使X 的饱和溶液变浑浊C. X 的饱和溶液从t °C 降温到t °C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21D. t C 时,X 、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X>Y38、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
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
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A.猜想B.实验C.推理D.归纳9、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10、金属是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金属制备的说法错误的是()A.“湿法炼铜”的化学原理可以表示为:Fe+CuSO—FeSO+Cu44B.电解氯化镁可以制备金属镁,该反应为分解反应C.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备铁,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金矿中的金是以单质形式存在,用物理方法可以制得11、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在C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2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2C.在Ca(OH)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2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41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到许多含氮的物质,如:N2、NO2、NH3、NO、N2O3、N2O4、NaNO2、NH4NO3,则这八种物质中氮元素显示的化合价共有()A.4种B.5种C.6种D.7种13、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41%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14、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15、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下,不正确的是()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B.生活中节约用水C.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D.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17、AgN0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AgN0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A.SOB.NOC.NHD.N223218、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下列应用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用盐酸除铁锈B.服用含有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D.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废水19、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应的是()A.FeB.COC.FeOD.NaCl22320、现将10g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A.1:1B.2:1C.4:1D.5:1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
请用合适的化学用语填空。
(1)镁的元素符号。
(2)表示两个氢原子。
(3)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由氧和铝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2、现有下列仪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用于少量试剂相互反应所需的容器是;(2)加热少量水需要用;(3)量取8.5ml稀盐酸用;(4)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的是.3、某同学用如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请你填写有关空格(1)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水(2)待该物质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3)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五分之一,原因是(任写两点)、.(4)由本实验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初中化学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实验A中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本实验还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有(任写一条即可);烧杯中水的作用是。
民大附中初二学生小李将红磷换成碳粉,是推测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填能或否)理由是(2)实验B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底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柴燃烧所起的作用是。
(3)实验C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⑷实验D为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2、“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剂是溶液。
(2)如图二,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填名称)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
(3)①如图三,同学们做了试管A 、B 的对比实验,发现试管A 中固体几乎不 溶,试管B 中固体全部溶解,该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②同学们又补充了试管C 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物资溶解性的因素是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实验室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现取10g 稀硫酸样品,将5%的NaOH 溶液逐滴加入到样品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 溶液的加入,溶液pH 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分析并计算: 016XdO 旺滚液质量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点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pH=7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中NaOH 质量为g 。
(3) 计算稀HSO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4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为探究哪种粒子使溶液显蓝色,可选择用作对比的试pH滴人稀盐酸的质量煜 烧杯中濬滝J5量逞4)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碳酸钠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12.5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入100g 水,使其完全溶解。
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 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阳离子为(填写离子符号)。
(2)在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结果精确 至0.1g )。
(3)A 点时,求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写出具体 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七、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易经》一“泽中有火,上火下泽”B. 《淮南万毕术》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C.《抱朴子》一“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D.《天工开物》一“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0小题,每题2 分,共40分)1、D2、A3、C4、D5、A6、C7、D8、D9、A10、C11、B12、C13、B14、A15、B16、B17、B18、A19、B20、D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Mg2HSOAlO2232、EAEGBFF3、瓶内氧气被反应完毕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空气中氧气约占其1体积的5)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放热产生大量白烟磷+氧气•-一五氧化二磷不能燃烧(合理即可)指示集气瓶中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否产物不为固体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引燃铁丝吸收产生的有毒气体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收集到纯净的气体2、硫酸钠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溶剂种类溶质的种类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1)Na+、H+、SO2-(2)0.8(3)稀HSO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8%;(4)恰424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5.5%。
2、(1)Na+、H+;(2)10.6g;(3)6.5%七、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1、D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