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复习指导真题讲解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考试内容备注:1、总成绩计算: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2、专业一(政治学概论)为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统考科目。
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专业一:政治学概论参考书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理论部分的核心参考书目,要重点掌握和记忆其中的政治学名词)2.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用作补充政治学十五讲,尤其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等章节内容)3.海伍德《政治学》(主要在于辅助理解,外专业跨考的推荐先看本书打好基础)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对于准备政治学概论大题非常重要,重点把握书中)5.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与唐士其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合使用,重点掌握各种..)6.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其中内容重在理解和记忆作者的.......)7.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国际政治概论部分重要基础书目,推荐先看......)8.陈岳《国际政治概论》(要重点记忆其中提到的国际政治学名词......)9.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与前两本书配合使用,重在补充前两本书的内容)10.宋伟《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掌握其中涉及到的......)11.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讲义(非常重要,比较全面的各流派国际关系理论讲解)12.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本书基本上囊括了世界民族部分试题的大部分重点)13.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常考内容,重点掌握政治伊斯兰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专业二:国际关系史参考书1.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用于整理国际关系史方面所涉及到的......)2.袁明《国际关系史》(用于宏观把握国际关系史发展的脉络) 专业名称 初试内容复试面试 复试听力 国际关系 ①政治(100分)②英语(100分) ③政治学概论(150分) ④国际关系史(150分)①进行自我介绍及相关问答②抽取专业试题,进行专业、学术相关问题问答(无准备时间) 全校统考 (3分制计入总分)3.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史》4.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学习分析国际问题时采用的方法...)5.主要出题老师的论文6.《现代国际关系》期刊、《世界知识》期刊备注: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命题老师资料考试科目命题老师及负责部分导师研究方向专业一政治学概论王联(主要出题人)世界民族和民族主义、中东和伊斯兰政治、南亚地区政治宋伟(国际关系理论部分出题人)国际关系理论、外交政策理论、大国关系与联盟问题潘维(比较政治学部分)比较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时西方政治哲学、比较政治思想专业二国际关系史王逸舟中国外交,国际关系理论范士明国际关系中的形象、认知、舆论和传播问题梅然国际安全与战略问题,军事和战略史备注: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每年导师的出题都会涉及到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最新的学术成果,需要考生做重点关注。
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真题解析(一)名词解释1.圣斯特法诺和约俄国与土耳其于1878年3月3日在圣斯特法诺签订的旨在结束俄土战争的和约。
该约内容:(一)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面积大于君士坦丁堡会议所规定的。
它隶属于苏丹而由五万俄军占领二年;(二)塞尔维亚、门旳内哥罗、罗马尼亚三国完全独立,赛门两国领土略有扩展;(三)波黑二省实施改革;(四)罗马尼亚获得多布罗加。
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卡尔斯、阿尔达汉、巴统及巴亚泽特。
大保加利亚的建立不符合奥国统治阶级的愿望。
大保加利亚受俄国的保护且拥有爱琴海沿岸地带是英帝国主义所反对的。
英奥两国竭力谴责这个和约。
2.麦克马洪线麦克马洪线(McMahon)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
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
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
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
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
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3.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IAEA)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
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
现任总干事天野之弥。
组织机构包括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是加速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并确保由机构本身,或经机构请求、或在其监督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
它始建时有一个简单的信条——“让原子能为和平服务”。
这意味着核技术应该安全地用于能源生产、健康、农业和水资源保护等为人类服务的和平目的。
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任何国家只要经过机构理事会推荐和大会批准,并交存对机构规约的接受书,即可成为该机构的成员国。
截至2006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共有139个成员国。
4.厨房辩论厨房辩论指的是1959年7月24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NationalExhibition)开幕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德·尼克松与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两人之间的辩论均通过了他们的口译员传达)。
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的,故称“厨房辩论”。
5.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
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
(二)简答题1、简述"欧洲协调"的成立与破裂【解析】本题是出自刘德斌老师的《国际关系史》成立过程:维也纳体系的功绩在于创造了一个会议体制,这一体制被称作“欧洲协调”(ConcertofEurope)。
欧洲协调很显然是对威斯特伐利亚会议所开创的以会议解决争端的精神的继承,同时它也是一种新体制的尝试。
欧洲协调体制是通过大国的一致行动来协调国际事务,维护和平与均势。
破裂历程:1820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发生了烧炭党革命,这对于奥地利来讲无疑是肘腋之患。
当时意大利几乎是奥地利的后院,意大利的革命运动必然会对奥地利正统统治造成冲击,因而梅特涅于当年10月召集了第二次国际会议—特洛波会议。
11月19日,俄普奥签订了《特洛波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因革命而政权更迭的国家一律被排斥于“欧洲协调”之外;如出现改变现状而危及“欧洲协调”的成员国时,缔约国负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内,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
但是,英法都不赞成梅特涅干涉意大利革命。
法国虽然签了字,但有保留。
特洛波国际会议第一次破坏了四国同盟条约中所规定的大国会议协调一致原则,“欧洲协调”也开始变得不协调了,所以,特洛波会议后各国并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1821年1月21日,俄、奥、普、英四国在莱巴赫召开了第三次国际会议,同时邀请了那不勒斯国王参加。
这次会议是特洛波会议的继续。
在会议上,俄普不遗余力地支持奥地利武装干涉意大利革命,但英国反对。
英国和俄普奥东方三国之间的分歧和裂痕越来越大了。
为了对付西班牙革命,1822年10月欧洲协调体在意大利召开了第四次大会:维罗纳会议。
会议上法国要干涉西班牙革命,除英国以外各国都表示支持。
同时,西属拉美的独立运动在西蒙·玻利瓦尔(SimonBolivar)等人的领导下迅猛发展,于是大陆各国还想在干涉西班牙本土的时候也一举平息拉美的独立革命。
这使国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首先体现在英法在欧洲协调时期的一致立场消失了,欧洲又多了一对矛盾;其次俄奥虽然都支持法国干涉西班牙,但在俄国是否出兵问题上也存在矛盾,奥地利害怕俄国借干涉之名在中欧扩大势力;再次,对拉美的干涉危及到了美国的利益,使这一未来的大国也介入了欧洲纠纷,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了“门罗主义”(MonroeDoctrine)以对抗欧洲列强的野心;最后,在反对干涉问题上,英美也未能取得一致,英国想使美国与之共同反对大陆列强对西属拉美的干涉,但美国却不单反对大陆国家,也同样反对英国介入美洲事务。
最后结局只是法国派出军队平息了西班牙革命而已,大陆列强对于遥远的美洲鞭长莫及。
维罗纳会议上关于干涉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对外政策的大辩论,以主张干涉的四大国胜利,英国失败而告结束。
这一结果使以大国为主导的欧洲协调体制破裂了。
维罗纳会议以后,欧洲列强再也没有举行过类似的会议来商议欧洲的重大问题,欧洲协调体的尝试到此也告一段落。
但是尽管如此,均势和保守主义仍将列强间的和平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简述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解析】这道题目属于常规题型,但是也是从时政热点出发,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出发来命题的。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的原因: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历了短暂的相对稳定时期。
各国恢复和发展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的经济;恢复了不完全的金本位制,稳定了货币流通,国际贸易也有了较大的增长。
这一时期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并通过“产业合理化”,使生产迅速地发展和扩大了,但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
这不能不产生尖锐的矛盾,使企业经常开工不足,造成了工人的大量失业。
从而,促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和深刻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在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
一次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便由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国家。
危机的影响:金本位制的崩溃,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货币金融领域里引起的深刻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