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作文指导(优秀9篇)

中考作文指导(优秀9篇)

中考作文指导(优秀9篇)中考作文指导篇一【中考作文指导:中考试题类型——情感体验】链接考点:感动关心温暖传递感谢铭记友情回忆重视对美好情感的体验与追求,一直是近年中考命题最为重要的方向。

“要写出真情实感”“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之类的表述,更是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吉林、安徽、山西太原等数十个考区的试题要求中。

这表明,“真情实感”不但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判中考作文的重要标准。

像“因为有了期盼”(重庆)、“未曾说出的感激”(吉林长春)、“最美好的时光”(福建三明)、“几分在心头”(山东济南)、“那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湖北荆门)、“这也是一种爱”(湖北十堰)、“让世界充满爱”(贵州铜仁)、“雨露润心田”(广东肇庆)等,便是情感体验类考题的代表。

有三种技巧,可以让情感体验类文章笔墨含情。

首先是凭细节再现情感的美好。

人物的情感,往往能从平常的言语神态中得到展露。

高兴时你也许会载歌载舞,失落时则是泣涕涟涟;得意时你也许会手舞足蹈,尴尬时则是手足无措。

可见通过抓住人物神态或言语的转变来反映心理,不失为展示情感的高明技巧。

第二是借景物展示情感的含蓄。

用景物衬托人物情感的方法较为常见,古诗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适,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伤感,这种情随景到、借景抒情的手法,能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表达效果。

第三是用情节掀起情感的波澜。

重庆市中考作文《我的零分试卷》采用的便是这种构思方法,考生下笔用一张零分试卷引出同学们的惊讶与责任;继而通过回忆,引出同学们对这位零分试卷主人公的种种埋怨;最后在同学的解说与老师的赞美声中,解开谜底。

情节波澜迭起,情感美不胜收。

误区一空喊口号,情感空泛。

写作情感体验类文章,不少同学一写祖国,开篇就来句“美丽的祖国,我多么的为您自豪”;写父母,则喜欢用“我的父母很平凡,但他们却是那伟大”。

似乎直抒胸臆,便能展示自身的一片深情。

事实上,一千句响亮的口号,也许抵不上一件动人的小事。

要知道,直抒胸意需要水到渠成,铺垫好了,情感才会自然。

一篇题为《我的父亲》的失误文,首尾虽然各有一句“父亲,让我爱您一万年”,可读者却无法找到这种爱的根源。

没有抒情的载体,情感何以动人?误区二胡编乱造,情感虚假。

作文贵在情真,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写出真情实感”是作文评分标准最重要的一条原则,然而,很多同学喜欢在文章中制造悲伤气氛,故作伤心、伤感之情,为了达到情感“震撼人心”的效果,甚至不惜让亲人身患绝症,甚至让父母双亡,内容惨不忍睹。

却不知,心中没有情感的涌动,写出的文字难免有虚情假意之感。

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容易弄巧成拙,导致文章失误。

中考作文指导篇二没想到,真没想到!当老师第一时间听到这个作文题时,十分淡定的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押10块赌它不可能!但当十点四十之后,考完语文的考生出来确定了今年的作文题是《没想到,真没想到》时,10块钱真的打了水漂。

20xx年XX月18日,上海中考大战正式拉开大幕,9点开考的语文打响第一枪,作文题目也自然牵动着申城所有考生及家长的心。

作文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一流出,便引起哗然一片。

近几年来,通过对上海中考和一模二模作文命题的分析,发现作文出题的趋势都比较中规中矩,甚至在考前很多老师甚至学生都能自主猜测命题。

但今年的出题者可能故意避开了以往常规的命题,来了一次出乎意料的“突袭”。

面对这“当头一棒”很多考生可能感觉无从下手,但大家千万不要被表象迷惑,仔细分析,其实出题者的思路依旧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首先,从审题上讲,《没想到,真没想到》表示一种出乎意料,两次强调“没想到”加强语气,说明事件给作者带来的震撼之大,对成长的影响之深远。

因此归根到底,出题者的出题宗旨依旧是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与自身成长。

如果考生能理解到这一点,那基本上跑题的可能性较小。

如果平时的作文训练就突出和加强这一点,相信审题上问题不大。

其次,从选材上来讲,生活中让我们出乎意料的事情很多,但哪些素材可能利用到这篇作文中去呢?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作文都是写人记事,那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去考虑:如果侧重写人,那思路顺下来可以是“没想到,真没想到他(她)是那种人”,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去写之前对某人的误解,然后通过一件特别的事件表现此人身上并未被发现的闪光之处;如果侧重记事,那思路可为:“没想到,真没想到这件事结果是这样的”,可以写由一件普通小事感悟到了不寻常的人生哲理。

思路也可以是“没想到,真没想到这件事还可以这样看待或解决”,就可以写在看待和考虑问题时应多角度,不要受局限。

最后,因为命题侧重于感悟,因此在语言方面,除了之前要求的生动形象具体之外,更加要重视深刻,启发性,争取做到言近旨远。

对于今年的考生来说,语文已经考完,但对于20xx年的考生来说,我们必须通过分析今年的考题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平时的作文训练来为中考保驾护航,具体要注意哪些呢?1.作文是个积累训练过程,千万不要想着去猜题或背范文文档来应对考试,平时踏实的训练才是王道。

2.中考作文虽然每年的命题不同,或是中规中矩,或是出乎意料,但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明确考纲要求,才能抓住不变的宗旨,应对各种变化。

3.语言是给阅卷老师的直观印象,语言的生动形象是基本要求,锤炼深刻的语言才能表达深刻的思想,这也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

总之,希望各位考生能在作文上有突破,真正做到“得语文者得天下”!中考作文指导篇三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使文章文采倍增,令人过目难忘。

那,怎样才能快速拟出一个鲜活新颖的标题呢?小编收集了20xx年中考作文指导:拟题技巧,欢迎阅读。

1. 套用法把歌曲名、歌词、电视剧名、影片名、诗文名句、成语俗语、名人名言、广告词等直接引用或加以变化后用做标题。

如“九百九十九个心愿”套用了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都是‘耶’们惹的祸”套用了一句流行歌词“都是月亮惹的祸”,“笑傲考场”,套用了电视剧《笑傲江湖》的片名,“何以解忧,惟有文章”套用了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女大十八变”套用了俗语“女大十八变”,“我的眼里只有你”套用了广告词这些标题通俗明了,妥贴自然,让人耳目一新。

2. 修辞法拟题时灵活巧妙地利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如“初三老人和我有个约会”(拟人)、“我是‘足球’”(比喻)、“粉身碎骨为考试”(夸张)、“我们需要什么”(设问)、“独眼大将军”(借代)这些标题新颖具体,形象生动,使文章锦上添花。

3. 悬念法拟题时利用造悬念的方法,给读者以充分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如《他盯着女生看》一文,乍一看标题,你会大吃一惊:这男生怎么会这样?!再读文章,你仍会吓一跳:他还是一个班长,真不像话!一直读到文章结尾,你才如梦初醒:原来班长为了给大家画肖像做毕业留念,才盯着女生看的!这样的标题令人悬念顿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从而使读者不得不阅读下去。

还有“地球上最后一个人”、“三人一双眼”、“师徒征婚”、“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等都是利用悬念法拟题的范例。

4. 新视觉拟题宜求新求趣,克服思维定势,追求陌生效果。

可以违反常理,如“真想做个差生”、“我爱停电”、“世上只有爸爸‘狠’”、“我的老师记性坏”;可以利用数字或算式,如“1.3.5”(写音乐情怀)、“减负=减副”、“1+1=?”等等,这类标题新颖,直观,内涵丰富,能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5. 含蓄优美有些特定的文体和内容,标题不宜过于直白,宜含蓄优美。

如“半梦半醒之间”一文,写小作者从睡梦中惊醒,再迷迷糊糊往教室里冲,在走廊上撞着了班主任Miss黄,却不经意得到了她的表扬,简直稀里糊涂,如在梦中。

这个标题就拟得相当精彩,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令人叫绝!6. 简洁明快有些内容的文章,标题宜单刀直入,简洁明快。

如“要迟到了,快点儿”,简洁明快,一看标题便能想像出小作者慌慌张张上学的情景,这就比“上学记”、“害怕迟到”等平淡的标题好得多了。

7. 生动幽默这类标题清新俏皮,诙谐幽默,一看标题便能令人爱不释手。

如“‘咋呼’妈妈”和“‘马屁’爸爸”两文,分别抓住了妈妈爱“吆喝”和爸爸喜欢“拍马屁”的特点拟题,幽默精彩;“大战老妈”一文,写“我”与“死党”约好下午去打篮球,不料老妈非要在家陪“我”写作业不可,因此“我”不得不与老妈巧妙周旋。

这个标题生动形象,拉近了读者和文章的距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学们,拟题方法多种多样,以上所列只是众多拟题法中的点滴,希望大家平时多留心,多思考,拟出更加优美精彩的作文标题。

中考作文指导篇四中考记叙文主要以记事为主,也有不少写人的文章。

一般来讲,记事的文章,要着力对事件意义的探求,要在事件所有的多方面的思想意义中找出最重要、最动人的闪光点;写人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人物思想的发掘,要努力从刻画人物形象中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美。

为了中考记叙文的成功,必须高度注意构思的技能与技巧。

下面介绍五种常用的、基本的套路,可以灵活地借鉴、利用。

巧用穿插穿插,是记叙文构思写作的基本套路之一。

所谓穿插,就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进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内容。

在记叙文中穿插以上内容,有六个方面的作用:1.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2.表现人物形象;3.深化文章主题;4.变化文章结构;5.加强文章的感染力;6.使文章有很清晰的文面。

从中考作文来看,在作文中巧用穿插,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一.优化文面结构,第二.表现构思水平。

而这两项对于提升中考作文得分是十分有好处的。

先看看如何进行穿插、穿插什么内容:1.穿插描写如《一面》在文中三次穿插了对鲁迅的肖像的描写。

又如《孔乙己》中有十几处写到众人的笑。

作者处处突出旁人的嘲弄、哄笑,在每一层描叙之后,都以哄笑、笑声一类语句作结,以至形成一种节奏,使笑声在小说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力量。

2.穿插议论或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利用抒情议论表达感受,揭示中心;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抒情之笔,穿插一段文字;结尾安排了大段文字,进行抒情和议论,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激发人们的情感。

3.穿插主题句如《白杨礼赞》在文中反复穿插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句子,不断地点示着文章的主题。

其实这种主题句也是结构句,不但极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且也有机地组织起文章的结构。

在以上内容的穿插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手法就是反复穿插。

可以说,没有反复就无所谓穿插。

正是由于有了反复,才能在穿插中形成文意的递进,才能形成前后内容的呼应,才能形成一唱三叹的感情波澜,才能清晰地显现出文章的思路。

再看看具体的例子:樟树赞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

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