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染性疾病科猩红热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猩红热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猩红热诊疗常规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学龄儿童发病率最高。

应注意当时当地有无本病流行,病前7天内可有猩红热病人接触史。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7日,一般为2-3天。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咽痛、头痛、全身不适、儿童可有恶心呕吐。

(1)发热后1-2天内出现皮疹,迅速蔓延至全身、弥漫性充血性基础上散布真尖大小的丘疹或“粟粒样”皮疹,压之褪色,常有瘙痒感。

皮肤皱摺处皮疹密集,但口、鼻周围,常无充血,形成口周围苍白圈。

皮疹经1-3日达高峰期,持续数日,然后按皮疹出疹先后顺序,于1-3日内消退,有脱屑现象。

病初舌乳头充血水肿、突起,舌苔白厚,呈“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称为“杨梅舌”。

(2)除上述典型临床表现外,尚可见轻型、中毒型、脓毒型和外科型及产科型表现。

病程2-3周时可能并发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3. 并发症:
(1)化脓性感染:细菌入侵局部呈脓性感染。

(2)变态反应:出现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及关节炎等。

4. 实验室诊断
(1)周围血象:白细胞增高(10-20×109/L)。

(2)咽拭子培养可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3)荧光免疫法检测咽拭子涂片,可快速诊断,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抗链激酶试验等对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
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此病出疹多在起病3-5天,持续时间短,消退快、无脱屑,全身中毒症状重,皮疹消退后症状不减。

2. 病毒性皮疹:如肠道病毒,出疹多在病程的2-5日,皮疹呈风疹样的斑丘疹、白细胞数偏低。

3. 药物疹:皮疹呈多形性、对称性、分布无一定规律,出疹无顺序。

4. 其他:传染病的皮疹,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均应与本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 抗生素:首选为青霉素,如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

2. 化脓性并发症在青霉素治疗前发生,可加大青霉素的用量,在治疗后发生,应改用其他有效的抗生素。

3. 有风湿热者,按风湿热处理。

4. 有肾炎者,按急性肾小球肾炎原则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