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教学设计5篇《唐诗二首》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熟悉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依据诗意,绽开合抱负像,培育同学的想象力量、思维力量、语言表达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依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爱好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登鹳雀楼》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争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1.同学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察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同学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沟通自己的学习成果:轮番读生字词,沟通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尽更三、质疑拓展,争论总结(一)自学自测同学自学,仔细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小组轮番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订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1.指名同学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指导:(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同学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关心同学理解“尽”就是“完、消逝”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慢慢下沉、消逝,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慢慢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宏伟壮丽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思索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四、布置作业,拓展延长1.背诵古诗;2.依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其次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望庐山瀑布》)3.用课件出示导学稿。
二、小组争论,组内纠错。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诗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直到读娴熟。
(一)个人自学1.同学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察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同学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沟通自己的学习成果:轮番读生字词,沟通对生词的理解。
(四)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竞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
三、质疑拓展,小组总结(一)自学自测同学自学,仔细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小组轮番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订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1.指名同学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沟通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射(假如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
) 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生:飘浮紫烟:紫色的烟雾(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沟通对其次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
再指导同学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同学品尝“挂”字的妙用沟通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
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概,指导同学读出这种气概。
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四)、归纳总结《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美的景色,抒发了喜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四、布置作业,拓展延长1.背诵、默写诗文;2.依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熟悉“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绽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壮美。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预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今日,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漂亮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自由读诗自主识字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同学对比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依据熟识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纳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
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楼、依、炉、挂”要特殊留意笔画的穿插。
“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板书题目,并解题[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理解诗句之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逝。
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渐渐地沉没。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敞。
更:再。
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宽阔、气概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渐渐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概磅礴,景象壮丽。
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颜色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善,也表达了充足的气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
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理想。
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宏伟壮丽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其次课时一、检查复习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板书题目,并解题[望庐山瀑布]望:远看。
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简介:(见附录)理解诗句之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阳光照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在庐山西北。
山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同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
)生:发生,产生。
(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
)紫烟:紫色的云烟。
(由于有太阳光的照耀,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荣。
)遥:远。
前:山前。
川:河流。
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充满,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似乎燃起的紫烟,缭围着香炉峰。
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飞奔的流水。
直下:笔直地流下。
三千尺:是虚指。
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疑:怀疑,以为。
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消失的光明光带(天河)。
落:泻落下来。
九天:指天的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
)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其次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
)详细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诗句解析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
“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丽。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丽。
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方、夸张)师:一、二、三句是比方: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如同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
二句:瀑布像……。
四句,用贴切的比方,表现了自己奇怪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宏伟壮美,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三句是夸张。
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
“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
“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
“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行挡之状如这些眼前。
“疑”是大胆、奇怪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概磅礴,景色壮丽。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宏伟壮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读下面两首古诗,不熟悉的字查查字典。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白日……所见远望——照生黄河……遥看——看挂欲穷……近观——飞下所思联想——疑落更上……《唐诗二首》教学设计3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支配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