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城市规划

国外城市规划

一篇好文章(国外规划)当代美国规划研究与芝加哥经济转型Contemporary Planning Research in the US and the Transition of Chicago作者:张庭伟摘要:本文以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城市规划系五位教授的研究为例,介绍了当代美国城市规划研究的基本状况,同时特别介绍了芝加哥市从工业经济向现代服务业经济转型的经验。

Abstract:Based on publications of planning professors in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UIC), the paper outlines contemporary planning research in the US, including planning theory,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Chicago’s experience in economic transition from manufacturing to service industry.关键词:规划研究;经济转型;芝加哥;美国Keywords:Planning Research; Economic Transition; Chicago; US作者:张庭伟,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主席,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城市规划教授。

[email]tzhang@[/email]1 前言著名的英国杂志《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在2006年3月18日出版的一期上,将《一个成功的故事:介绍芝加哥》作为封面,其实芝加哥已经不是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

美国市长协会就曾经在2002年把芝加哥选为全美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模范。

美国老工业基地芝加哥在经济转型中的做法,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其他工业城市确实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

芝加哥的经济转型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中国也引起了关注。

武汉,这个曾经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芝加哥”的中部大城市,尤其对芝加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武汉市的主要决策者和规划师曾经到芝加哥进行过短期考察,不仅于此,从2005年起武汉市规划设计院连续派出业务骨干到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UIC)城市规划系长期进修。

在本期发表的主题“芝加哥经济转型与规划研究”中的文章,就是2005年在芝加哥进修一年的4名规划师的工作成果。

在“ 芝加哥经济转型与规划研究”主题中的文章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关于芝加哥的文章,总结了芝加哥经济转型和空间重组的经验和教训,由武汉的规划师们所撰写或编译。

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规划师对美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近距离观察和思考,对我们分析、理解中美规划交流具有意义;另一组是由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城市规划系的教授们所写、以武汉规划师为主(并得到中国留学生的帮助)所翻译的文章。

这些文章由教授们自己在已发表于美、英刊物的文章中选择,选择的前提是“可能对中国规划师在规划理论、规划方法、规划实践方面有所参考”。

这个主题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基于三个想法。

第一,想通过介绍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教授们的文章,大致反映出当代美国规划研究的内容。

由于城市发展的阶段不同,它们和当代中国规划界以物质建设为主的内容有所不同。

但是这种不同不应该视为存在着高下之分,它们仅仅是规划对不同的社会、对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应对办法的不同。

第二,这些文章大体上也围绕着芝加哥的城市问题而展开,所以同样可以作为介绍芝加哥规划的一部分。

最后,作为“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这个以美国大学为基地、包括各国规划师在内的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我也希望通过这个介绍为中美两国规划界的交流尽一分微力。

2 当代美国规划研究的一些内容“芝加哥经济转型与规划研究”主题收录了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规划教授们的五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代美国规划研究的一些内容,包括规划理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市形态规划和交通规划(但缺乏社会规划、国际规划方面的文章,是为不足)。

2.1 规划理论Hoch教授(现任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专业评审委员会主席)发表在《规划教育和研究》杂志(Journal of PlanningEducation and Research)上的文章“阿马蒂亚·森的实效性观念的运用——规划对发展、自由和赋权的探讨”(见第6页),是关于规划理论及其应用的讨论。

由于在经济学方面、尤其是在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贡献,阿马蒂亚·森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森的主要论点是:人的进步,包括了每个人经济发展的机会、政治自由,以及拥有的社会权力(获得社会提供的教育和健康保障的权力),是检验一个社会发展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森反对新自由主义。

这位经济学家特别指出,不同意将“人”简单定义为“经济人”,“并仅仅以各种经济活动来解释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相反,他提出“相关行为活动”的概念,包括人际关系、风俗、法律、传统和信仰,以及“所有使人们感知到生存价值的事物”。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森当然关注市场。

但是他更偏重于关注市场的缺陷以及弥补的方法,而不是盲目地要求一切以市场为导向。

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森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体制,即从政治民主、经济机会、社会的透明性和建立保障体系等各方面着手,而不是仅仅采用救济等治标的方法。

他把这些措施概括为“向弱势阶层赋权”。

Hoch的研究将森的发展理论应用于评价芝加哥低收入者的住宅规划。

他讨论了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芝加哥住房管理局(CHA)的ABLA街区规划项目,这是为城市内衰退街区穷人提供的低租住宅。

第二个案例是单居室(SRO)旧公寓改建项目(LSRO),这是将旧式的单房间旅馆建筑改建成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的单居室公寓。

Hoch认为,根据森的理论,为穷人提供的住宅项目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赋权:(1)政治赋权,主要是建立保护弱势阶层的法律机制,以及由法律保障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2)经济赋权,在经济上使弱势阶层也能在市场中有一定的发言权,例如通过就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将开发商的部分利润重新分配给穷人从事经济活动等。

但是芝加哥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3)市民赋权,包括公众参与和决策的透明度等。

简言之,Hoch认为,帮助弱势者的“以人为本”的措施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和社会的进步,而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

Hoch的这篇文章提供了经济、哲学学科研究和规划理论结合、并在规划实践中应用的实例。

2.2 经济发展规划Weber, Bhatta 和Merriman 的研究“税收增额融资制度(TIF)是否能提高城市产业和物业价值?”(见第14页)是一篇专业技术性很强的文章。

其背景是:美国政府自1990年代开始,在几个大城市中建立税收增额融资制度地区(TIF)。

所谓税收增额融资制度,是政府在衰退地区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引导私人投资进入。

当该地区开发成功、房地产价值提高后,以税收增加的方式回收所投入的公共资金。

由于土地使用不同,TIF的作用也相异。

这个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位于TIF区的工业用地是否会影响其市场价格。

研究认为:至少在芝加哥,对于那些位于工业类TIF区内的物业而言,税收增额融资制度不能提高它们的价值。

与之相反,在混合用途类TIF区内,房地产价格不低于非TIF区的价格,甚至更高。

可见,土地使用的不同对同样的经济政策(例如TIF)有重要影响。

研究使用了严格的定量分析方法。

这些方法和美国“标准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是一样的,所以中国规划师读起来可能有一些陌生。

介绍这个研究,不但为了讨论税收增额融资制度这个美国当前经济规划的重要理念,而且也是为了在方法论上介绍定量分析方法,它和“一个美国华裔城市社区的休闲喜好和开放空间需求”一文的定性分析方法可以互为补充。

2.3 环境保护规划Jaffe的“跨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中国能从芝加哥区域调水中学到什么?”(见第26页)是专门为本主题撰写的文章。

Jaffe本人是美国五大湖水资源委员会副主席,他的文章以美国中西部地区在密歇根湖水资源分配中的冲突和协调为例,讨论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规划中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市场经济下水资源分配问题的概况;第二,水资源分配的方法: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以及社区的协调作用,突出规划在其中不可取代的功能;第三,Jaffe基于几次在中国参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经验,对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提出建议。

第四,他也指出了资源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和规划方面的考量。

Jaffe的文章也许对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分析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同时,对于研究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中稀缺资源的分配问题也具有间接参考价值。

2.4 城市形态(公共空间)规划我和Gobster合作发表在《建筑和规划研究》杂志(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中的“一个美国华裔城市社区的休闲喜好和开放空间需求”一文(见第29页),研究了芝加哥唐人街(Chinatown)这一相对独立和均质的华裔社区的休闲喜好及其对开放空间的需求。

其背景是:芝加哥唐人街社区曾经在1960年代由于建造高速公路而失去了自己的公园,芝加哥市政府在1998年决定重新建造一个公园作为补偿。

如何设计这个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公园?这个研究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焦点小组(focus group)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美国华裔居民户外休闲活动的模式和喜好。

研究发现,虽然华裔社区居民的一些流行活动与主流的英裔美国人相似,然而这些活动在含义和意义上与中国文化有着更加明晰而独特的联系。

调查也发现,因年龄、到达美国年代长短和其他因素的不同,居民的活动喜好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个研究的理论贡献是检验了不同民族在公共空间使用上“边缘特性”理论和“民族特性”理论的差异。

美国城市正经历着居民越来越多元化的过程,城市居民的多元化向规划、设计、管理人员都提出了挑战。

如何为不同民族的居民提供让他们满意的公共空间成为规划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

这个研究对于“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即少数群体采用优势群体文化特征的过程,以及“文化同化”(assimilation),即少数群体加入优势群体社会,互动并参与到优势群体活动中的相关过程,进行了分析。

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在规划中必须特别注意民族特性,不能因为居民活动行为表面上的相似性而忽略了其民族文化的深层特性。

介绍这个研究,一方面是提供一些公共空间规划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则介绍美国规划界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面对面的访谈和焦点小组(focus group)调查以及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