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鸟的性别决定方式

鸟的性别决定方式

鸟的性别决定方式【篇一:性别决定方式】性别决定方式性别决定的方式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xy型性别决定,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如哺乳动物、果蝇等。

减数分裂之后,每个配子具有一套单倍体数目的常染色体和一条性染色体。

卵子中的性染色体都是x,而在精子中性染色体可能为x,也可能为y,比例为1∶1。

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决定后代性别。

在1990年,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发现y染色体短布尚的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基因在男性睾丸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失去这个基因,个体将发育出卵巢而不是睾丸。

第二种性别决定的方式是zw型,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zz,如蝴蝶、鱼和鸟类等。

性别有卵子中所带有的性染色体是z还是w决定最后一种性别决定方式是xo型,o代表缺少一条性染色体,雌性具有两条x染色体(xx),而雌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基因型为xo雄性产生两种配子:具有一条x染色体,或者没有性染色体,精子在受精过程中决定子代的性别。

根据性别决定的原理,不论是哪种性别决定方式,后代的性别比例都是1∶1。

性别决定发生在受精的过程中,受精作用一经完成,性别也就决定了。

哺乳动物的性别主要取决于体内性染色体的组成,环境对性别的决定几乎没有影响。

但在低等一些的动物体内,如两栖类、爬行类等,性别的决定除与性染色体组成有关外,与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如青蛙等低等脊椎动物,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y,但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也会发育成雌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也会发育成雄蛙。

也就说低等的脊椎动物染色体对性别的决定不是很强烈的。

一些物种的性别决定缺乏性染色体,在蚂蚁和密封中,性别决定于染色体的数目,而不是性染色体,雌性由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是二倍体;雄性数目很少,又未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是单倍体。

大多数动物是雌雄鱼体的,即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彼此独立。

很多植物也是雌雄异体,有雄株和雌株之分,一些植物如棕榈、菠菜,具有xy性别决定系统;另外一些植物如草莓,具有zw性别决定系统。

但是,并非所有种类都是两性分离的。

绝大多数植物和少部分低等动物的个体可以既产生精子又产生卵子。

这样的植物(玉米)成为雌雄同株,这样的动物(如蚯蚓)成为雌雄同体。

雌雄同株的植物和雌雄同体的动物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相同的染色体生物的雌、雄性别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引人注意又是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性别作为一种遗传性状,必然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1、染色体决定性别多数生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按决定性别的染色体雌雄分布的差异可以分为::这种类型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两个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xy,雌性的为xx;几乎所有的哺乳类、某些两栖类和鱼类以及许多昆虫、雌雄异株的植物如大麻、菠菜、木瓜等的性别决定都是属于这种类型。

:其雌性个体具有两个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则是一对形态相同的染色体zz;属于这种性别决定的生物有:鸟类、家蚕及某些两栖类、爬行类。

:它的雄性只有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而雌性个体为xx。

2、单倍体型性别决定蜜蜂中的蜂皇与雄蜂交配后,蜂皇产下的卵中有少数是未受精的,这些卵发育成为雄蜂,因此雄蜂是没有父亲,但有外祖父。

雄蜂是单倍体具有16条染色体。

而受精卵发育成为二倍体(2n)的雌蜂,具有32条染色体。

雌蜂又分为蜂皇和工蜂,雌蜂中只吃二三天蜂皇浆的个体发育成为终日忙碌而不育的工蜂;吃五天蜂皇浆的雌蜂发育成为具有生育能力的蜂皇。

3 、基因决定性别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雄花序生长在植株的顶端,雌花序生长在植株的中部。

雌花序由显性基因ba控制,雄花序由显性基因ts控制。

当基因ba突变为ba,基因型ba ba使植株没有雌花序,没有果穗,成为雄株;当基因ts突变为ts时,基因型ts ts就会使植株的雄花序变成雌花序,不产生花粉,可通过受精在植株的顶部结出种子,成为雌株。

【篇二:性别决定方式】性别决定方式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

性别的决定方式有:环境决定型(温度决定,如很多爬行类动物);年龄决定型(如鳝);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和蚂蚁);有染色体形态决定型(本质上是基因决定型,比如人类和果蝇等xy型、矢鹅和蛾类等zw型)等等。

1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多数生物体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形状相互间往往不同,这对染色体跟性别决定直接有关,称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统称常染色体。

1.1 xy型性别决定凡是雄性个体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雌性个体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xy型。

这类生物中,雌性是同配性别,即体细胞中含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记作xx;雄性的体细胞中则含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其中一个和雌性的x染色体一样,也记作x,另一个异型的染色体记作y,因此体细胞中含有xy两条性染色体。

xy型性别决定,在动物中占绝大多数。

全部哺乳动物、大部分爬行类、两栖类以及雌雄异株的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

植物中有女娄菜、菠菜、大麻等。

在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所起作用是不等的。

y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睾丸决定”基因,有决定“男性”的强烈作用;而x染色体几乎不起作用。

合子中只要有y就发育成雄性;仅有x染色体(xo)则发育成雌性。

雌雄异株的女娄菜体内,y染色体携带决定雄性的基因,具有决定雄株的作用。

决定雌株的基因大部分在x 上,也有一些在常染色体上。

但对于果蝇来说,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

x是雌性的决定者。

例如染色体异常形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果蝇将发育为雄性,而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则发育为雌性。

1.2 zw型性别决定zw型性别决定凡雌性个体具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雄性个体具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zw型。

这类生物中,雄性是同配性别。

即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

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决定属这一类型。

例如家鸡、家蚕等。

1.3 xo型性别决定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动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

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但仅含有1条x染色体。

如雌性蝗虫有24条染色体(22+xx);雄性蝗虫有23条染色体(22+x)。

减数分裂时,雌虫只产生一种x卵子;雄虫可产生有x和无x染色体的2种精子,其性别比例为1∶1。

1.4 zo型性别决定鳞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雄性为zz,雌性为zo的类型,称为zo型性别决定。

此类型中,雌性产生2型配子,雄性产生单一类型配子,性别比例为1∶1。

2 染色体的单双倍数决定性别蜜蜂的性别由细胞中的染色体倍数决定。

雄蜂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为单倍体。

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是二倍体。

营养差异决定了雌蜂是发育成可育的蜂王还是不育的工蜂。

若整个幼虫期以蜂王浆为食,幼虫发育成体大的蜂王。

若幼虫期仅食2~3天蜂王浆,则发育成体小的工蜂。

单倍体雄蜂进行的减数分裂十分特殊,减数分裂第一次,出现单极纺锤体,染色体全部移向一极,两个子细胞中,一个正常,含16个染色体(单价体),另一个是无核的细胞质芽体。

正常的子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单倍体(n=16)的精细胞,发育成精子。

膜翅目昆虫中的蜜蜂、胡蜂、蚂蚁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3 环境条件决定性别有些动物的性别,靠其生活史发育的早期阶段的温度、光照或营养状况等环境条件来决定的。

比如:海生蠕虫后益,是一种环节动物,成熟雌虫将卵产在海水中,刚发育的幼虫没有性分化,之后自由生活的幼虫将落入海底,发育成雌虫,但是如果有机会落到雌虫的口吻上,很快下滑经内壁进入子宫发育成雄虫。

如果把已经落在雌虫口吻上的幼虫移去,让其继续自由生活,就发育成中间性,畸形程度视呆在雌虫口吻上时间的长短;许多线虫是靠营养条件的好坏来决定性别的,它们一般在性别未分化的幼龄期侵入寄主体内,低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好,发育成的成体基本上都是雌性,而高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差,发育成的成体通常都是雄的;大多数龟类无性染色体,其性别取决于孵化时的温度。

如乌龟卵在20~27℃条件下孵出的个体为雄性,在30~35℃时孵出的个体为雌性。

鳄类在30℃以下孵化则几乎全为雌性,高于32℃时雄性则占多数;我国特产的活化石扬子鳄,巢穴建于潮湿阴暗的弱光处可孵化出较多雌鳄,巢穴建于阳光曝晒处,则可产生较多的雄性。

4 基因决定性别某些植物既可以是雌雄同株,也可以是雌雄异株,这类植物的性别往往是靠某些基因决定的。

如葫芦科的喷瓜,决定性别的是三个复等位基因,即ab、a+、ab;其显隐关系为ab>a+>ab。

ab基因决定发育为雄株;a+基因决定雌雄同株;ab则决定发育为雌株。

性别的类型有5种基因型所决定:aba+和abab为雄株;a+a+和a+ab为雌雄同株;aab为雌株;纯合的abab不存在,因为雌性个体不可能提供ab配子。

玉米也可因为2对基因的转变,引起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差异[1]。

(为防止词条有广告信息报错,这里将d变换为b)5 性反转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动物的雌雄个体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性反转。

鱼类的性反转是比较常见的,如黄鳝的性腺,从胚胎到性成熟是卵巢,只能产生卵子。

产卵后的卵巢慢慢转化为精巢,只产生精子。

所以,每条黄鳝一生中都要经过雌雄两个阶段。

成熟的雌剑尾鱼会出其不意地变成雄鱼,老的雌鳗鱼有时转变成雄鱼。

鸡也有“牝鸡司晨”现象,且可用激素使性未分化的鸡胚转变性别。

【篇三: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性染色体上的关键基因则开启性别分化。

性别开启后,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和性激素通路调节性腺分化成卵巢或睾丸。

在脊椎动物,性别要么由环境因素、要么由遗传因素决定[3]。

鸟类和哺乳动物有确定的性染色体,为遗传性别决定。

然而,鸟类的zz/zw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的xx/xy性染色体是由不同的常染色体进化而来,鸟类缺乏哺乳动物睾丸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

在鸟类,zw异型配子发育成雌性,zz同型配子发育成雄性。

z染色体上的dmrt1是睾丸发育的关键基因,但不是鸟类睾丸发育的开关基因,性别决定的开关基因尚未找到。

鸟类性别决定机制迄今仍未阐明[7]。

1 w染色体与卵巢发育根据w染色体的显性假说,鸟类w染色体上存在卵巢或雌性发育的显性因子,类似于哺乳动物y染色体携带睾丸显性基因sry。

鸟类w 染色体为微小染色体,而且w染色体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区,这些异染色质区大部分由重复序列组成,因此,鸟类w染色体上的功能基因较少。

yamada等对w染色体上新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这些新基因能在早期鸡胚性腺中表达,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基因在卵巢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