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脊髓和及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脊髓和及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脊髓和及神经解剖1、髓节、体节、骨节、皮节、肌节概念:①、髓节(脊髓节段):从脊髓发出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被称为脊髓节。

②、体节: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沿身体前后轴形成一定数目的暂时性结构称为体节。

随着胚胎的继续发育每个体节分化成为生骨节、生皮节和生肌节。

③、体节腔:体节的横断面呈三角形,中央有一腔隙称为体节腔。

④、生骨节:为体节腔的内侧壁和腹侧壁。

其细胞迁至脊索和神经管并包绕这些结构,分化为脊椎骨。

⑤、生皮节:为体节腔的外侧壁。

将分化为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

⑥、生肌节:在生皮节分化之前,在其内侧产生一层新细胞,称为生肌节。

将分化为四肢和体壁的骨骼肌。

每个皮节和肌节的衍化结构无论距离其来源皮节和肌节多远,都会保持其来源皮节和肌节的神经支配。

因此:可根据某一皮区或某块肌肉的体节来源而推断其神经支配。

2、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在脊髓对应一个脊髓节段。

2.1、脊髓外观:①脊髓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cm,外观为前后扁圆形柱状,上端较大,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脊髓下端变尖成为脊髓的圆锥,成人脊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

再向下为终丝(由软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一条无神经组织的细长索状物,其上段悬浮于蛛网膜下腔内,称为内终丝;下段被硬脊膜包裹,称外终丝。

外终丝与硬脊膜一起附着于尾骨)。

L1以下无脊髓,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穿出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下行较长一段距离,它们围绕终丝成为马尾。

②脊髓全长粗细不均,有两处膨大:•颈膨大(C5-T2)由控制上肢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

•腰膨大(L2-S3)由控制下肢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

2.2、脊髓的被膜:•软脊膜:脊髓末端延续为终丝。

软脊膜向两侧伸出的三角形结构被称为齿状韧带,冠状位介于前后根之间。

•蛛网膜:蛛网膜下腔在L1-S2椎体之间高度扩大称为终池,内容马尾和终丝。

•硬脊膜:向外侧延续为脊神经鞘。

2.3、脊髓的内部大体结构:①、脊髓前角:•脊髓灰质横切面呈“H”型,两侧前段膨大部称前角(柱)。

•运动神经元为主。

②、脊髓后角:•脊髓灰质横切面呈“H”型,两侧后段膨大部称后角(柱)。

•感觉神经元为主。

③、脊髓侧角:•前后角之间向侧方突出部。

•存在于胸、腰、骶段。

自主神经元为主。

•(T1-L3或C8-L2为交感核;S2-S4为副交感核)。

④、灰质连合:连接左、右两侧灰质的中间部分。

其中心有中央管通过。

⑤、脊髓网状核:前、后角之间(颈段)或侧角与后角之间(胸段)的凹陷部,灰、白质混杂相交成网状结构。

主要存在于颈、胸段。

⑥、脊髓白质:•前索:皮质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脊髓丘脑束。

•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小脑前/后束、脊髓网状外侧束。

•后索:薄束、楔束、后索中的下行纤维束(束间束、隔缘束、椭圆束、三角束)。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固有束(前、侧、后):具有联系不同脊髓节段的功能。

•上行传导束:感觉传导束。

•下行传导束:运动传导束。

⑦、脊髓传导束病变与脊髓灰质病变区别:脊髓上行(从脊髓到脑)、下行(从脑到脊髓达肌肉)纤维,一旦病变,可发生病灶平面以下所支配的全部肌肉麻痹和感觉缺失。

脊髓灰质病变则影响范围局限,呈节段性。

2.4、脊髓节段、脊椎、脊神经的对应关系:脊髓全长共发出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对应一个脊髓节段,每个脊髓节段通过一对脊神经,支配一对体节。

身体的皮肤和肌肉都是由体节发育而来。

髓节包括:颈髓8个,胸髓12个,腰髓5个,骶髓5个,尾髓1个。

与之对应: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其中:颈膨大(C3-T2);腰膨大(L2-S3);脊髓圆锥(S3-S5和尾节);马尾(L2以下共10对神经根组成)。

2.4.1、脊髓髓节与脊椎的对应关系:2.4.2、脊神经与椎间孔的对应关系:3、脊神经根:•前根:发自脊髓前外侧沟,左右对称,其根丝属于运动纤维。

包括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在T1-L2和S2-S4神经的前根内有内脏运动纤维。

•后根:发自脊髓后外侧沟,左右对称,其根丝属于感觉纤维。

包括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后根一般较前根粗,并于椎间孔处(骶、尾神经后根于骶管内)有一个膨大的脊神经节。

在T1-L2和S2-S4骶神经的后根内有内脏感觉纤维。

•各部脊神经根在椎管内走行的方向和长短均不同。

颈神经根较短,形成近水平;胸神经根倾斜向下;腰、骶、尾神经根较长,在椎管内行程近乎垂直,它们在通过相应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共同形成马尾。

马尾:由L2及其以下共10对神经根组成。

•脊神经根分3段:由于脊神经根节内段有蛛网膜包裹,束间有蛛网膜下隙憩室,憩室內又与神经节和节外段的淋巴间隙相通,致病微生物可经淋巴间隙蔓延而来。

马尾神经根亦好发神经炎。

后根较前根长,更易出现症状体征。

神经炎波及神经节时,除根性痛症状,可出现神经根分布区域内的带状疱疹。

•脊神经根形态结构:脊神经(前、后)根分别依次由神经小束-神经亚束-神经束组成。

神经束排列成内宽外窄的扇形神经根,漂浮在脊髓与硬脊膜之间,同一节段的前、后根之间由恒定的齿状韧带相连。

前根有6-8个神经小束,后根有7-10个神经小束。

4、脊神经组成:①、前根(腹根):运动纤维连于脊髓前外侧沟②、后根(背根):感觉纤维连于脊髓后外侧沟③、后根神经节:位于椎间孔处,是感觉纤维的胞体,属假单极感觉神经元。

④、脊神经:前根和后根汇合而成,出椎间孔后分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⑤、脊神经后支(背侧支):为混合神经,主管后背、关节突关节囊、后纵韧带内侧2/3的感觉,后支也支配脊柱深部肌肉组织。

大部分后支均可分为肌支和皮质。

脊神经后支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特点。

某些脊神经后支形成粗大的神经干,分布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C1后支(枕下神经)•C2后支的皮支(枕大神经)•C3后支的内侧支(第3枕神经)⑥、脊神经前支(腹侧支):为混合神经,主管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肌肉及皮肤。

除12对胸神经外,其余脊神经前支共组成4个神经丛(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⑦、脊神经交通支: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连于脊神经和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分为白交通支(发自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的有髓神经纤维构成,为内脏运动纤维,源自脊髓灰质侧角的多极神经元)和灰交通支(发自交感干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起于交感干的节后神经纤维构成)。

⑧、脊神经脊膜支: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发出的一条返回椎管内的细支。

该支返回椎管后,迅速分为横支、升支和降支。

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和椎间盘等。

每条脊膜支均接受来自邻近灰交通支或胸交感神经节的分支。

•脊神经走行和分布的共同形态学特点:较大的神经干多与血管伴行于同一个结缔组织筋膜鞘内,构成血管神经束。

关节处,神经血管一般多行于关节的屈侧,并发出浅支和深支。

4.1、脊神经的纤维成分: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含4中纤维成分:•躯体运动纤维:是前角运动细胞的轴突,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和维持肌张力。

•内脏运动纤维: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即外侧核细胞的轴突。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是T1-L3中间外侧核细胞的轴突,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及白交通支至交感干上相应的神经节(椎旁神经节)构成突触,交换神经元。

有些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上位或下位椎旁神经节或穿经交感干到椎前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然后由椎旁神经节或椎前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内脏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低级中枢到效益器,一般需要经过两个神经元。

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称节前纤维(从低级中枢发出,中止于神经节),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其轴突称节后纤维(从神经节发出终止于效应器)。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是骶副交感核(S2-S4相当于侧角处)神经细胞的轴突,经盆内脏神经至盆丛发出分支分布至盆腔脏器及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躯体感觉纤维:是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始于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此神经元的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经脊神经分布至相应的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将皮肤的痛、温觉和肌、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传入中枢。

•内脏感觉纤维:也是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始于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此神经元的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受器。

4.2、脊神经分支:4.2.1、脊神经灰、白交通支:①交感神经的白交通支:•共15对,在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脊神经之间。

•主要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T1-L3髓节→前根→T1-L3脊神经→15对白交通支→交感干神经节】;还有内脏感觉纤维通过白交通支→脊神经→后根→脊髓。

②灰交通支:•共31对,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之间。

•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

4.2.2、脊神经脊膜支(又称脊膜返神经或窦椎神经):含交感纤维和感觉纤维。

•在脊神经分出前支和后支之前发出,经椎间孔入椎管。

•在椎管内分为较大的升支和较小的降支,相邻脊神经的升支和降支相互吻合,在脊髓的前、后形成脊膜前丛和脊膜后丛。

•该丛纵贯脊髓全长,并延至颅内。

•由丛发出分支,分布于:脊膜、血管、椎骨的骨膜、韧带及后颅窝的硬脑膜。

4.2.3、脊神经后支:•为混合性神经,含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内脏运动(交感)纤维。

•除第1、2颈神经后支较粗大外,其余脊神经后支均较前支细小。

•后支从脊神经分出后,向后绕椎骨的关节突,经相邻椎骨的横突之间(骶神经后支经骶后孔)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第1颈神经、第4、第5骶神经及尾神经除外)。

它们发出分支分布至项部和躯干后部的肌肉和皮肤。

•颈神经后支:【所有颈神经后支都支配肌肉,C2-5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支配皮肤。

】第1颈神经后支:又称枕下神经,较前支粗大。

第2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内侧支),外侧支。

第3颈神经后支:第3枕神经(内侧支),外侧支。

第4-8颈神经后支:内侧支和外侧支。

•胸、腰神经后支:从脊神经发出后紧贴关节突向后行,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骶、尾神经后支:骶神经后支细小,由上向下逐渐细小。

上4对骶神经后支经骶后孔穿出,第5骶神经后支经骶管裂孔穿出。

上3对骶神经后支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尾神经后支不分成内侧支和外侧支,与后2对骶神经后支联合形成袢,由袢发出分支,分布于尾骨背面的皮肤。

•各脊神经后支的行程与关节突关节关系密切,并且都行于背部深肌或腱纤维之间,可因横突或关节突肥大,背部深肌劳损、撕裂、肌纤维、腱纤维或韧带的肿胀、出血等原因,使脊神经后支受压,张力增加,从而引起疼痛。

临床上L2神经后支受累多见,称为第二腰椎综合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