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古诗中的月亮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古诗中的月亮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古诗中的月亮
月亮低低的,蛋清色的光,似要流下来。

看着我们,深深地看着我们。

地上的人,就有了无数次对月伤情的时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是情人对着月亮,深刻地思念起远方征人的时候。

月亮如此美好,你是如此美好,但我仍然需要回去,或许梦里会有与你的相遇,那是你我的假期。

便想起这样的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爱情,是如此的美好,只要相遇便成就了永恒的美好。

就像纳兰性德曾说,人生一切哪比得上生前一壶酒?这壶酒里有至情至性,是爱的纯粹,痛的彻底。

饮尽它,人生便也是完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东风、百花、吐丝而尽的春蚕,燃烧成灰的蜡烛,寒冷的月光。

不去追究这诗的深意,但人生的悲凉,爱情的无望早已满满地在纸上了。

而每个人都会背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将思乡之情说尽了。

正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法回来的无奈,只能期盼着与你一起剪西窗的烛光,到那时,我会告诉你我在这秋雨绵绵天气里的哀思。

巴山夜雨的景象,于是成了所有描述外出野客飘零的经典意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容若将自己当成征夫,望不到头的故乡,心里淤积的思念,或许只有月亮才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沙场几人回。

”在美好的爱情里,告别美艳的娇妻,被迫着奔赴了战争,没有几人回的战争。

这一别,或许就是一生,挥着手,送你远去,望你带走我的心。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种心情,你可能体会?
当你问爱我有多深,我或许只能回答你,月亮代表我的心。

此生深情,岂可言表。

请你抬头看月亮。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卷帙浩繁。

而在这灿烂的诗文化中,明月成为名家笔下的宠儿,成为一刻璀璨的明珠。

月,在中国人心中已经被神化了。

人们赋予了月亮灵魂和精神。

月,在中国历史上走过了千年,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嫦娥奔月”的故事妇孺皆知。

赏月成为中秋的重大节目。

迁客骚人,情有独钟于月。

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成为千古绝唱。

似乎每个人从孩提时就开始背诵
李白的【静夜思】。

但只有远离故土时,方能体会到诗中的真谛。

想到相思,人们会很自
然得抬头望望明月;看到明月,不禁勾起了相思之情。

在中国,“明月”于“相思”似乎
已经潜规则般结合在了一起。

从古至今,无数像李白一样的异乡人,看到明月便会很自然
地惦念起家中亲人同窗故友。

明月呀明月,你牵动着多少游子的肝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曲【水调歌头】道出了千百游子的心声。

诗中作者
借月抒怀,表达了对亲人深切思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身虽离,心相依。

即使相隔千里,我们不也能共赏明月吗?就让思念与祝福趁着月色,乘着清风飞到想念的人身边吧。

明月
呀明月,你成为多少游子感情的寄托。

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白居易的“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明月,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为月消得人憔悴。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的永恒题材。

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

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
中大概有三种。

一、表时间。

《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
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

这里的不日不月意
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

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
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

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
头新月如钩,低头桐阴深锁,写景逼真而凄情尤甚。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

即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
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

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
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感染。

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

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
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

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
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

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

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
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
僻的异乡。

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
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

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

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
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