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教材整体分析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教材整体分析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教材整体分析08级历史学一班郭军40803012一、教学内容说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Ⅱ经济文明历程》,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册教材共设有5个单元,而仔细分又可分8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在上述专题中,前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后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世界历史中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

八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Ⅱ》的主要学习内容。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

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现象。

政治和文化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本教材选取的八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都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通过这八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与评价;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与影响,理解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专题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来认识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使其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逐步学会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专题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包括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与曲折发展的原因、历程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复杂性,认识其中的最大变动就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主要包括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通过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主要史实,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结合史实,探讨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专题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衣食住行、交通和传媒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密切关联。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掌握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表现;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感悟社会生活的变迁。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从14、15世纪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历程。

包括新航路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本专题主要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主要大国经济体制的革新和经济政策的调整。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认识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本专题主要讲授的是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形成和赫鲁晓夫等的改革。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认识苏联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主要内容,全面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及主要趋势,包括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欧盟的成立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认识世界经济从战后至今的发展趋势,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以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准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学建议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Ⅱ,主要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

该模块内容概括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集中阐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着力论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变;深刻分析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和社会生活、社会面貌发生的深刻、巨大的变化,关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的新视野;模块学习内容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说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发展的;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的自我调整,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自我调整表现的愈加频繁,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模块内容叙述了苏联在建国后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要求深刻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同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了共同合作的发展趋势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必修Ⅱ的学习,应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与评价;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与影响,理解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整体把握模块教学要求。

必修模块二内容涉及内容广泛,知识跨度大,很多内容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是广大教师极为关切的。

同时,这也对教师把握专题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掌握知识深度与广度的联系,注意历史知识的时空联系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作好专题教学的整体设计,准确反映专题设置的目的与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深化和发展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1、进行同专题的内容整合。

第四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要求从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的进步、报刊、影视、互联网的普及几方面认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认识变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时间上历时160多年,内容上设及近现代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娱乐方方面面的变迁,课程标准内容的编排是以某一领域在近现代的变化为专题线索,注意了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

为了有利于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阶段整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分析归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进而得出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正确认识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2、进行专题间的内容整合。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多视角,多层次”、“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为了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与世界史的关系,为此可适当调整专题教学顺序3、进行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课程改革后的历史课程更趋于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教材以专题史为体例,更加趋于专业化,政治史增加了许多政治课中政体、国体、法律的专业知识,经济史增加了许多专业化名词如耕作技术(中耕农具、保墒、代田、区田)、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股份制、外向型经济、资源配置等,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已不够课程改革的需要,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展开学科间的整合与合作,政史地教师加强集体备课,相互协商,根据教学内容整合政史地教学内容,尝试不同学科同上一节课的作法。

4、进行模块间相关知识内容的整合。

历史知识是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

教师要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在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应统筹兼顾,可联系、整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专题知识体系的完整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可把必修(Ⅱ)的“工业革命”与必修(Ⅰ)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与必修(Ⅲ)中“蒸汽和电的革命”的内容相整合等。

(二)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方式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从不同历史资源中获取历史信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的重要内容;“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现实的理解过程”。

高中课程改革使用的不论哪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史实材料,特别是书中的知识链接、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众多文字资料及大量实物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得出正确观点,或运用史实加以说明与印证正确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巧妙、有效地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而绝不是让学生看看就完。

2、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学法指导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