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的核心素养教学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表现在学习和创新中的综合水平,它是人才必备的内在需求。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能够概括为三个方面:语言水平、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以及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两个关键。
依据这种分类, 课堂教学能够从情境、问题和交际三个切入点展开, 以“融合”为主线, 贯穿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发展, 最终促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平台,尤其在我们英语教学质量还不尽人意的农村初级中学,课堂教学显得更为重要。
当“核心素养”成为学校新的育人目标,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如何承载这个目标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要有人的身影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为了教书而教书,而要有人的身影。
我们要营造氛围,让踊跃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打造出彩的课堂。
要打造“出彩”的英语课堂,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童真”反而被我们一板一眼的教学给束缚了,特别是到了高年级以后,很多学生已经遗失了这份“美好的踊跃”。
所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呵护学生们的这份“童真”,通过生活情境、动画视频、歌谣等形式,烘托出热烈、有趣又具有亲和力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我们的英语实践中,把学生们这种不由自主的“踊跃”发展为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要有设计感
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深陷高耗低效的泥潭,教师拼命在讲,学生也忘我在练,但课堂教学效益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
为此,我觉得英语教学要有设计感。
枯燥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合新的教学形势。
我们要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丰富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落实其主体地位,最终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益。
活动是我们七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心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潜心钻研教材,努力为学生们创设更多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英语
实践活动,并有意识地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提升他们活动的积极性与目的性,为我们的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
三、课堂教学构筑让学生有存有感的学习氛围与情境
在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经常发现课堂越来越沉闷,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开口说英语。
上课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回答问题时几乎都在等老师“点将”。
即使有些学生对答案胸有成竹也不愿意主动起来发言。
即使教师使用了各种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奖励,甚至责骂,但也无济于事,收效甚微。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英语水平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口语作为语用的核心成员,自然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比小学生多了顾忌心理,在表达上畏手畏脚。
即便是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也存有陷入"失声"瓶颈的现象。
我们知道,语言水平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那么,作为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把学生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个性潜能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构筑让学生有存有感的学习氛围与情境。
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课堂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语用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反应与表现,有针对性地给出指导与评价,协助他们树立信心,赢得喝彩,让我们的课堂“出彩”,学生也“出彩”。
精彩课堂,不是教师口吐莲花,而是学生的深刻领悟、智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