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染色技术
三、结果:
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固定
初染
媒染
脱色
复染
革兰氏阳性菌,用符号“G+”或“GP” (Gram’s Positive)表示。 革兰氏阴性菌,用符号“G¯”或“GN”
(Gram’s Negative)表示。
四、影响因素
1.操作:
涂片的厚薄,不宜过厚
染色时间的把握,尤其是脱色时间,脱色不宜过度
复染时间不可过长
镜检
荧光显微镜观察有无黄绿色荧光
三、结果:
阳性—明亮橘黄色荧光; 阴性—无荧光
三、临床应用:
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在临床
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
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痢疾志贺菌等的检测。
四、注意事项:
荧光染色法可以作为分枝杆菌的初筛实验,初筛阳性的须做 抗酸染色确认。
特殊结构染色法
细菌的某些基本结构如细胞壁、核质、胞浆颗粒和特 殊结构如荚膜、芽孢、鞭毛等,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 须用一些特殊染色法才能染上颜色。特殊染色法主要有荚 膜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异染颗粒染色法等 。这些染色法不仅能使特殊结构着色,还可使特殊结构染 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有利于观察和区别。
染色不均,阴阳不定的现象。
五、临床意义
鉴别细菌:
用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细菌分为阳性与阴性两类,可初步识别细菌,
以利进一步鉴定。
选择药物:
可根据革兰氏染色性的不同,供临床初步选择用药方向。
与致病性相关:
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的致 病物质为内毒素。由此,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荧光染色法
一、原理
抗酸杆菌用荧光燃料Auramine O(金胺O)染色后,用
含有紫外光源的荧光显微镜检查,将会发出闪亮的橘黄色。
这种方法可用较低倍镜头镜检,因此能快速找出抗酸杆菌。
二、步骤:
标本处理 涂片固定 金胺O染色 盐酸酒精脱色 复染
涂布均匀,不可过厚
时间可稍微延长,但不可少于规定时间
脱色时间依片子厚薄适当调整
墨汁染色法
标本:脑脊液 处理方法:离心或用细胞离心机离心浓缩 染色方法:墨汁染色(负染色)
结果:
在细菌检验工作中,除异染颗粒染色法较常用 外,由于其它特殊结构染色法操作费时,费用较 高、染色过程要求非常严格,而普通染色法虽不 能使特殊结构本身着色,但菌体着色后,荚膜和 芽孢部分由于不着色也能显示出来,再加上特殊 染色法比较复杂,故日常工作中较少使用这些特 殊结构染色法。
鞭毛:变形杆菌
标本处理
痰液:用无菌棉签挑取干酪样或脓性痰部分0.05-0.1ml,
涂于载物玻片右2/3 处,均匀涂抹成卵圆形痰膜(约2cm 长),每张玻片只涂一份标本。
脓液: 同痰涂片法。
病灶组织或干酪块等:先用组织研磨器磨碎后再行涂片。
大小、厚度同痰涂片。
体液标本:取标本10ml,3000rpm,离心30min,取沉渣涂片。
有一层类脂或脂质之皮膜不易着色,但一经着色后酸或乙醇的
作用亦是不容易把它脱色。利用这特性并以增强的染色液予染 色,然后再以酸及乙醇加以处理,使其脱色后再对比染色,此 时抗酸性菌仍是固定着最初色素的颜色(红色),也就易于鉴 别。
二、步骤
标本处理
涂片固定
酸性复红初染 3%盐酸酒精脱色 美蓝复染
镜检
染色过程中的细菌颜色变化:
固定过程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避免过热使菌体变性而影
响染色效果。
2.染液
染液用完后应及时盖上盖子,以免挥发影响染色效果
3.细菌因素
被检菌的培养条件、培养基成分、菌龄的不同等原因会
影响染色结果,如培养时间过长革兰阳性菌可能染成阴性,
所以被检菌的菌龄一般最好在18~24h之内。 某些细菌存在染色困难、不易脱色等情况,可能会出现
革兰氏阳性葡萄球菌例子 (金黄 色葡萄球菌 x 1000)
革兰氏阳性链球菌例子
革兰氏阴性杆菌例子 (大肠杆菌 x 1000)
革兰氏阴性弧菌例子
革兰氏阳性产芽孢杆菌例子
革兰氏阳性短杆菌例子 (李斯特 菌 x 1000)
革兰氏阴性弯曲菌例子
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例子
抗酸染色法
一、原理
结核菌、麻疯杆菌、耻垢菌等抗酸性菌,因其菌体表面
常见细菌图例
肺炎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
化脓链球菌
缺陷乏养菌
脑膜炎奈瑟氏菌
淋病奈瑟菌
产单核李斯特菌
红斑丹毒丝菌
奴卡氏菌
豚鼠/嗜水气单胞
类鼻疽单胞菌
巴斯德菌属
阴道加特纳菌
军团菌
产气荚膜梭菌
巴斯德菌
霍乱弧菌
新型隐球菌
布鲁氏菌
染料复合物不易从细胞内漏出,仍为蓝色。而G-菌细胞壁脂类含 量多,肽聚糖层数少,且肽聚糖为平面片层结构,易被乙醇溶解, 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合的染料复合物容易泄漏,细菌被脱色 为无色,再经石炭酸复红稀释液复染成红色。
二、步骤
标本处理
涂片固定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复红复染
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或附着力, 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 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 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 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 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酸性染料:显色离子带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被染物结合。 复合染料(中性染料):是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复
合物,如瑞氏染料(伊红亚甲蓝)、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等;
荧光染料:如荧光标记的抗体,荧光素常用异硫氢基荧光素。
用于某些特殊的染色技术。
脂溶性染料
如Sudan black。
染色方法的分类
1.单染法:采用一种染料染色 如用美兰或稀释石炭酸复红等,使各种细菌均染成同 一种单一的颜色。故此法只能显示细菌的形态及大小,对 细菌的鉴别价值不大。
大小、厚度同痰涂片。
脑脊液:将脑脊液离心或甩片集菌后涂片备用。 大便:取粘液便或者血便少量均匀涂布玻片,不可过厚。
标本处理注意事项
标本应以打圈的方式反复涂抹均匀,避免标本涂布不 均影响结果判读,或使染色不均造成阴阳不定。
标本涂布不能过厚,影响染色效果。
体液标本应浓缩集菌后取沉渣涂片。
负染色法
所谓负染色法是指使背景着色而细菌本身不着色的一 种染色方法。常用的有墨汁染色法。也可用酸性染料如刚 果红或水溶性苯胺黑等进行染色。因酸性染料带负电荷, 而细菌本身在近乎中性的环境中也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 排斥,故染色时菌体不着色,而只能使背景着色。实践中 常用墨汁负染色法配合单染色法(如美兰染色法)检查细 菌的荚膜,使背景成黑色;菌体呈蓝色;而荚膜不着色, 从而使荚膜包绕在菌体周围成为一层透明的空圈。
细菌染色技术
细菌染色方法
细菌染色
活菌染色
死菌染色
燃料与细胞 结合而染色
细胞不染色 而背景染色
负染色
正染色
普通染色
特殊染色
简单染色法
复杂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荚膜染色法
细胞壁染色法
抗酸染色
革兰氏染色
常用的染色方法 革兰染色:最经典常用;革兰阳性、阴性菌;初步
识别特殊形态
抗酸染色:抗酸性、非抗酸性细菌;用于结核病、
特殊染色
鞭毛染色
质量控制
每批或每天染色时应同步进行质控,质控方法如下: 染色方法
革兰染色 抗酸染色 荧光染色
质控菌株
Sau ATCC25923 Eco ATCC25922
阳性
紫色 红色 橘黄色荧光
阴性
红色 蓝色 无荧光
H37RV Eco ATCC25922
H37RV Eco ATCC25922
麻风病等
荧光染色:敏感性强、效率高、易观察;用于结核
分枝杆菌等
其它:鞭毛染色鞭毛有无、位置、数量; 异染颗粒染色白喉棒状杆菌; 荚膜染色
常用燃料
碱性染料
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常用的染 料有碱性复红、结晶紫、亚甲蓝等。 通常用来染细胞质,而很少用于细菌的染色。常用的染料有伊红、 刚果红等。
普通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
是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之一。此染色法是由丹麦细 菌学家 Christian Gram氏于1882~1884年发明的,至今 已逾百年,仍在广泛使用,是细菌学中最为经典的染色方 法。
一、原理
细菌经结晶紫初染染成蓝色。G+菌细胞壁肽聚糖层数多,
且肽聚糖为空间网状结构,再经乙醇脱水,网状结构更为致密,
2.复染法(鉴别染色):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染料进行先后染色,使 不同种类的细菌、同种细菌的不同结构,分别染上不同的 颜色,以便鉴别细菌。
染色过程
涂片 干燥 固定
水洗、吸干 镜检 染色
细菌基本形态结构
基本形态
球菌 杆菌 弧菌
特殊结构
芽孢:枯草杆菌、破伤风梭菌
荚膜:肺炎链球菌
抗酸杆菌
非抗酸杆菌
三、结果:
抗酸菌———红色;
非抗酸菌——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抗酸染色注意事项
每张玻片只能涂一个标本,以免染色过程中因冲洗使菌体脱 落,造成阴阳性结果混淆; 注意生物安全,自我防护; 脱色时间依据涂片厚薄适当调整,以无红色为止。
抗酸染色的意义: 用以鉴别抗酸菌(如结核杆菌和麻风 杆菌)和非抗酸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