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精品教案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我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词(2)寿的写法
2.预习时读了几遍课文?
(1)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有没有回头想过,什么叫“发愤”?
先不要急着发言,一起读!(课题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再读!(课题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发愤”变得粗、大、斜、红)(指投影)看到这里的“发愤”了吗?这样写是想表达我对它的理解。
那你的理解呢?
(2)面对司马迁的“发愤”,我们不禁要问……你们想问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史记》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价值?
三、借文入境,亲历感悟。
师:是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对司马迁这个人,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对司马迁发愤写出的这部著作,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 2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1.(出示父亲说的话。
)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
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
(自由读)
(1)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
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
(2)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变红的部分。
(学生自由轻声读)
(3)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4)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a指读.
b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
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希望啊)。
读。
c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
读。
d千万不要忘记啊。
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了自己。
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
人不能没有根啦!
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2.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请同学生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A(出示: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我。
)
B同学们,你们是善解人意的孩子。
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那就是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临终的嘱托。
(二)读中理解司马迁因“悲愤交加”而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绝望心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A(出示:“正当”至“了此残生”)自由轻声地读。
1.知道什么叫“横祸”吗?
师: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飞来横祸”!
2.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师:能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发愤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
据史书记载,(出示)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
你们能明白吗?
所以他——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3.孩子们,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
4.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
(出示:我知道,此时您一定。
)
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来表达我们各自的理解。
B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出示:“但是”到“隶字”)轻声地读,用心去体会。
⑴自由读书。
⑵司马迁想到了什么?(“想”的内容变色)
个别读。
⑶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
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齐读:“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
a我不能做轻于鸿毛的人,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师: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让我们连读三遍,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b对照上面这句话,能读懂“固”、“或”的意思吗?
c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
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的人就——
d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
(我一定要……,一定要……。
)
①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
谁来说?(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②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地呐喊?谁来?
③让我们仰对苍天,大声地呐喊吧!(齐读)
4.(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因为,“他尽力——”
a齐读(齐读“尽力”至“隶字”)。
b 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特别要关注文中那看似抽象的数字。
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
⑴13年说明司马迁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这部史书。
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
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师口述: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2)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3)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
⑵52万字说明《史记》很长。
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
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
所以,文中说——(齐读)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d什么叫“前无古人”啊?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这就叫前无古人。
)e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
f鲁讯先生也曾说过,《史记》是——一起读。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回顾全文,提升境界
然而,它的诞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
1.自由、轻声地读下面的词语,它可以勾起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出示下列词语)
耳濡目染刻骨铭心博览群书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克己奉公奋笔疾书
坚持不懈毕生心血前无古人辉煌巨著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3.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从“发愤”一词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
从“发愤”一词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司马迁。
4.总结板书,我从发愤一词看到了()的司马迁。
学生齐读。
5.可以这样说,没有司马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辉煌巨著《史记》;没有司马迁,我们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当时的历史;没有司马迁,我们就看不到一种发愤的可贵精神。
6.让我们再读这些词感受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一个英雄形象,学习他刚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
齐读。
四、拓展阅读
这部耗尽司马迁毕生心血的辉煌巨著,这部记载了中华民族3000余年历史的巨著,不应该更多地去了解这吗?课下读一读《史记》,选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生命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