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杠杆》优质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杠杆》优质课教学设计

这点是杠杆上很重要的点,我们称为支点,它就是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提问】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在转动,那么在羊角锤拔钉子的过程中,是哪个力使它转动起来?
【提问】还有什么力在影响着杠杆的转动?
【提问】这两个力使杠杆转动的效果一样吗?
【回答】学生代表上台指出支点的位置。
【回答】手给杠杆的力
【回答】钉子给杠杆的力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STS关系目标:
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杠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科学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重点
难点
重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
难点:力臂的确定及做法
落实知识能力要求的措施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羊角锤拔钉子等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对“影响羊角锤拔钉子的因素的探究”、“如何更容易地拔出钉子”等问题展开具体分析来引领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分析和讨论总结,并在实验、练习中实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回答】不一样
通过对杠杆定义的理解,从杠杆定义上解剖出杠杆三要素。符合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易于学生接受。

第一次做图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第二次由学生独立完成,随堂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及时。
小结:给出动力、阻力的定义。
结合刚才的活动,找出并标出启瓶器开瓶盖和尖嘴钳碎粉笔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
评价学生的作图。
2.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能确定并作出已给定杠杆的五要素。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羊角锤拔钉子等活动,体会工具(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问】比较以上三种杠杆,在归纳总结提出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强调:硬、力、转
【演示】自制卡纸启甁器,不能把瓶盖打开,因为要发生形变,杠杆必须是硬棒。
符合以上三点的工具就可以称为杠杆。【问】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杠杆?
【作出三个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我们都可以用距离来描述动力的作用点和动力的方向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这是点到点的距离,这是点到线的距离。这作用点也是在力的作用线上的,是不是可以用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也来表示动力作用点的效果呢?
【出示图】带领学生比较当动力作用点改变时,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是不是也存在变化的规律。
【提问】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机械——杠杆。
【板书】杠杆
操作
【回答】利用工具可以完成一些徒手无法完成的任务。
从活动引入,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会到使用工具可以完成一些徒手无法完成的任务引出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提问】要研究“动力的作用点”,该怎么操作?
【动手体验,讨论】初步得出和动力的大小、动力作用点、动力方向以及阻力大小、阻力作用点、阻力方向有关
【结论】动力越大,杠杆的转动效果越好
在老师的提示下回答并动手操作。
学生代表上台演示。
【结论】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越大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体验的方式去探索知识,先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就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实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探究,比较归纳出课本所包含的杠杆的知识,并应用理论知识练习,提高相应技能。
教 学 程 序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由


【任务布置】
1.徒手拔钉子
利用羊角锤拔钉子
2.徒手开瓶盖
利用启瓶器开瓶盖
3.徒手碎粉笔
利用尖嘴钳碎粉笔
通过拉绳子的方法来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控制方向的改变。






【提问】要研究动力的方向呢?
出示图,让我们就以这三个方向来研究。
【提问】如何用语言来描述这个结论呢?
【提示】我们在研究作用点时最后以支点为参考点,用点和点的距离来描述,是不是可以参考上面的表述方法也用距离来描述呢?一起来试试看。我们也以支点为参考点。方向就用力的作用线来表示。
《杠杆》第一课时教案
活动名称:市优质课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新城中学执教:
课题
《杠杆》第一课时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的三要素、受力分析、力的示意图等,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准备;而后面学习的“斜面”和“滑轮”这两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是以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为基础的,使知识之间形成相互联系。
【回答】都要用力,都要在力的作用下转动。
聆听,理解杠杆的特点
【回答】生活生产中杠杆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符合杠杆的特点的几个要点。
比较得出杠杆的共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对杠杆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了理性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并检验学生对杠杆的认识。





【提问】重温刚才羊角锤拔钉子的过程,羊角锤是围绕着哪个点转动?
,杠杆的转动效果越好。
【回答】控制动力大小和作用点不变,只改变动力方向。
比较三个距离,得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越大,杠杆的作用效果越好。
比较得出结论;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越大,杠杆转动的效果越好。
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操练,将知识系统化、明确化。
教师演示练习,有助学生多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且教师演示时的标准动作,无形中能够纠正学生在作图时的不规范动作
作图练习,代表展示










【活动体验】哪些因素在影响羊角锤拔钉子(哪些因素影响杠杆的转动效果)
【实验探究】如何利用羊角锤更容易拔出钉子(动力、阻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杠杆的转动效果)
我们先来研究动力,首先是动力大小。教师演示完成(学生通过前面几次拔钉子的操作中已经有所体会)
讲述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
源于生活经验,初三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较为丰富,但学生知识体系中还没有成形的杠杆的概念,也没有具体分析杠杆使用过程的共同特点和杠杆五要素的经验。所以教学必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成杠杆的理论知识,并再将这一理论体系反过来应用到实际杠杆使用过程中。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和阻力,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