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重点1.王官采诗王官采诗是汉代学者对《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
据汉代人记载,西周时期,朝廷设有采诗的专职人员,定期到民间采诗。
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又说:“孟春之夜,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据说,《诗经》中的作品就是这样被收集到朝廷的。
2 赋、比、兴赋、比、兴是前人概括出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所谓“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比”是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如《硕鼠》中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作比;“兴”是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从上古到周朝的历史,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虞书》、《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
《尚书》以记言为主,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尚书》后被儒家奉为经典。
4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现在认为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在思想上,《左传》基本倾向于儒家。
5《春秋》《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
《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6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战国时期,多政治中心并存的现实,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及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本集团的立场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的学派自由讲学议论,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
他们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而且敢想敢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互相辩难。
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7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孟子?公孙丑》上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8《逍遥游》《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
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
在《庄子》作品《逍遥游》中,对其有所描述。
逍遥游即所谓“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无穷的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只是心灵的遨游,带有某种神秘色彩,但又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
这篇文章想象丰富,带有很多寓言故事,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9《九歌》《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说它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
所以《楚辞》中的《九歌》并非指九篇歌曲,而是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
在形式上,《九歌》是由巫觋扮神分角色演唱的歌曲,保持着原始歌、乐、舞三者合一的痕迹。
10楚歌体楚歌是中国古代流行于楚地的一种民歌,一般句式长短不齐,中间、句尾带“兮”字,用于歌唱,比较悲凉。
战国后期,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作出“楚辞”这一文体。
西汉项羽、刘邦等人亦用楚歌进行创作,创作出《垓下歌》、《大风歌》等作品,刘彻也有《秋风辞》、《瓠子歌》。
东汉用“楚歌”创作的文人有张衡的《四愁诗》和梁鸿的《五噫歌》。
11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 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
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
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
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
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12 互见法“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13 乐府乐府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乐府机关的只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以供给皇帝和有关部门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
乐府中的作品后来又被称为乐府诗,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乐府诗在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
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
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
其四,反映社会动乱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西门行》。
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六十余篇,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14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作者为东汉时期已不可考的一些下层文人。
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书法的大都是个人的厉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困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
由于这些作品本无统一名称,但在内容风格上相近,萧统讲这些作品编在一起,题名为《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具有很大影响,钟嵘说它“几乎一字千金”,亦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15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前人概括出的建安时期作品的风格特点。
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16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
此时,声律说有了突破发展,诗人自觉地把声律说自觉地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体诗。
这些新体诗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
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17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是指唐朝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这一说法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
大历十才子包括李瑞、卢纶,钱起,司空曙等人。
其诗作特点是内容比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
18 气盛言宜“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
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
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
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 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贬官永州期间,游览永州山水胜景后所作的八篇游记。
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考试的时候,以上写出三个就可以)。
永州八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
抒发了作者贬官的郁闷心情。
“永州八记”在古代山水文学发展有重要地位。
20 行卷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投献名公巨卿,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
行卷对于唐代传奇的盛行有一定的影响。
21变文变文简称为“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说唱体的通俗文学。
变文和后世的“演义”相类似,即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
变文以长篇叙事为主,极善于敷衍故事,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学的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布局宏大、场景宏伟的特点。
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
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
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对后代的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南戏等戏曲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
2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指感情而言,“沉郁”者,“意”也,“沉郁”是指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的感情内容;“顿挫”者,“法”也,“顿挫”是指感情的力度,深度,浓度,侧重于意和思想,是指感情表达的方式。
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
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在杜诗中,有感情和形式两方面的体现。
在感情上,是深厚、悲怆。
感伤、郁结的,体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与杜甫的经历、思想、美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