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摘要: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

关键词:想象;空间;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空间观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包括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在描述中,提到最多的是“想象”二字,可见培养空间观念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几何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水平。

在小学阶段培养好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学习中学几何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头脑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和感性经验还比较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差。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虚”“实”结合
这里的“虚”指的是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实”是指现实原型。

在教学中,不仅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表象,而且要重视将学生形成的表象通过一定的方法再现出来,做到“虚”“实”结合。

例如,在教学
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然而这种表象并不深刻,因此要形成清晰的表象还必须让学生将已形成的表象进行再现。

表象的再现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来实现。

比如,让学生画一画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或给学生一部分图示让学生补充完整等可以让教师实时看到学生空间想象
能力所达到的水平。

在教学时不仅要从具体到抽象,还要重视将抽象的东西通过适当的形式再现出来。

“虚”“实”结合是将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重要途径。

二、动静结合
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展示模型实物等静态物体,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将一些静态的图形通过一定的方法展示它动态的活动过程,做到动静结合。

例如:下面哪个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每格都是正方形)
()
由于本题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正方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必须通过将静态的图形动态化(即折一折),这里的折已不是实际的操作,必须借助于想象,将折起的每个面再现在脑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后,才能得出是否能组成正方体。

对于这道题的教学,我们必须“化静为动”,使静态的展开图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轨迹,将图形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

由于要经过多次的翻折才能折
成正方体,所以这一较复杂的动态过程的展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心理学中的再现原理,有的放矢地采取“慢动作”,该停时停,该“回放”时“回放”,做到演示动作上的动静结合,给学生留下清晰的感知,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三、实践与反思相结合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操作、实验以及练习等实践活动。

在操作、观察等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许多分析器官协同参与了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体验,而且激起了学生的自我“反思”,促进空间想象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时,共让学生经历了四次操作体验。

学生通过四次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两个正方体以及两个长方体拼接的动态过程,明确每拼接一次减少两个面的面积,减少的面积的大小与拼接的面的大小有关等经验。

这些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但在实践的同时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实践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与提高。

练习也是学生实践的一种形式。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中,练习不仅能促进学生不断思考,还可以为教师反馈必要的信息,从而准确推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高低。

与此同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评判,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引发学生的“反思”,去“伪”存“真”,不断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事。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武家嘴实验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