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姓名:刘强
学号:1212409020
新时期新阶段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以及后备力量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思想是对毛泽东后备力量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不仅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后备力量建设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依据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战略格局发生的新变化, 提出了:坚持发展人民战争思想,野战军、地方军、民兵相结合就是人民战争;精简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坚持传统的民兵制度,完善预备役制度,实行民兵与预备役制度结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动员快速、体制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后备力量等等,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思想体系,并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意义更为深远。
第一次调整改革,198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调整民兵组织问题的报告》,总结了我国民兵建设的历史经验,针对民兵组织规模过于庞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调整改革的原则和办法。
第二次调整改革,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提出了我军建设的指导思想由“早打、大打、打核大战”的临战状态转移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并作出了裁军百万的战略决策。
充分肯定了在国家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役部队大量裁减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后备力量建设,确立了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
第三次调整改革,以中发(1991)22号文件为标志。
1991年5月至6月,总参委托国防大学举办了全军省军区司令员集训班,认真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后备力量建设调整改革的经验,并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海湾战争之后出现的国际新形势,以及国内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出现的新情况,研究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我军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深化改革调整的今天,各军区党委着力锻造国防新军,重点突出建设好预备役部队、民兵应急分队和专业技术分队这三支“铁拳头”,使后备力量建设由人力密集型向质
量效能型转变中实现新的跨越。
IT人才是新时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如何让这些信息化时代的“香饽饽”真正融入军营、助力训练转型,某预备役高炮团就此展开积极探索。
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
”胡主席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为新形势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根据国家安全的需要,不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可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合理确定后备力量的发展目标、规划、速度和重点,不提过急过高要求,使后备力量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积极组织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统筹协调后备力量建设与国防动员的关系,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全面发展,研究解决后备力量建设与国防动员建设任务区分不够明确、相互关系不够顺畅、建设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是当务之急。
统筹协调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现役部队建设的关系,国防后备力量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坚持与现役部队统建统训,确保战时能够形成整体作战的合力。
要把国防后备力量训练纳入“一体化训练”计划,积极开展与现役部队的挂钩训练和区域协作训练,充分利用现役部队人才、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拉动国防后备力量训练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现役部队建设统筹兼顾、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统筹协调重点准备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当前军事斗争准备任务仍旧繁重的情况下,既要突出重点准备,也要重视长远建设,否则就会造成整体建设的失衡。
要加大对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催生人才成长,如何准确掌握动员潜力,做好快速动员准备等问题的研究,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统筹协调战时应战与平时应急的关系,战时能应战、平时能应急的“双应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要坚持以应急促进应战,通过组织参加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练素质,提高平战转换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过去七年来,省军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使命任务为牵引,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军分区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今后五年,是国家和军队实施“十一五”规划极为重要的五年,也是推进分区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关键的五年。
军分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战斗力为标准,以民兵预备役工作为中心,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开创军分区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局面。
一、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部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二、始终围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积极做好军事工作。
三、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四、始终注重正规化建设和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稳定。
五、始终抓好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六、始终抓好后勤和装备技术管理和改革,不断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七、始终注重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努力开创拥政爱民的新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的要求:1.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2.极高的科学文化素质3.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4.开拓性的创新素质5.健康的心理身体素质。
大学生在信息化战争中是主力军。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也会对未来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军事高技术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
大学生应自觉融入到武装力量建设体系中,从而保证武装力量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军政素质,顽强的战斗作风,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关系到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胜利。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军事训练,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