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在中职法律课中使用该方法对教学大有裨益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抓好案例的选择、呈现和讨论等环节。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法律课运用
法律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其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法律课教学内容多,知识容量大,理论性较强,如果按传统的“满堂灌”讲学法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抽象、乏味,教学效果较差。
因此,要实现中职法律课教学目标,必须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案例教学法不失为理想方法之一。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律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法律素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
在中职法律课中使用该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大有裨益。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生思想活跃,信息面广,对于传统的“满堂灌”说教方式比较厌烦甚至是反感。
法律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学习探索自由度和较多展现白己的机会,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中职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对知识理解不透彻,记忆不牢同。
从认知规律来看,人的认识要经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师生经过分析案例,总结概括出法律知识,符合认知规律。
案例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学习讨论2006年发生在广州市的许霆恶意取款案,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律、一般违法与犯罪等法律知识,而且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教育。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由具体的实例出发,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演绎。
案例教学是模拟真实问题,学生需要挖掘出案例中蕴藏的法律知识和教育意
义,必须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独立思考、细致分析和明确判断。
通过以案论法、以案说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会学习,学会依法做人、依法做事。
例如,通过列举分析一些巾职实习生的工资纠纷案、工伤理赔案,教会学生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一)运用案例导入新课
教师应在课前用相关的案例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出新学知识。
比如:有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其父一气之下杀死孽子,其父是否违法?是否应负刑事责任?这样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吸引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师生课堂上围绕导入案例进行学习探索,就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运用案例阐述法律知识
教师在授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设置一个或一组案例,让学生通过剖析案例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学习财产所有权时,可用案例来分析:张某从父母处继承了一栋房子,并搬进去住,这是占有权的表现;后来他把房子出租给了李某使用,这是他在行使使用权;他每月向李某收取1000元房租,这是收益权;最后他又把房子卖给了王某,这是处分权。
一个简单的案例就能使几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形象化。
(三)运用案例巩固法律知识
在学完一节或一章内容后,教师通过设置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检测、牢同和拓展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有关法律知识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
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名为《无人驾驶的青春》的视频后,分析讨论2010年发生在广西某县的3名中学生被刺致死案件,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守纪守法与平安的关系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中职法律课教学案例应该符合典型性、真实性、贴近性等原则要求。
典型性是指所选用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充分解释和说明所要讲授的法律知识。
学习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律精神中最本质的成分。
真实性是指所选用的案例应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客观事实。
真实的案例学生才信服。
贴近性是指所选用的案例在时间和空间上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群。
贴近学生的案例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呈现案例
法律教学案例以呈现方式而论,有印发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观摩庭审、学生表演等。
法律课教师应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手段更加形象地再现案情。
例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等电视栏目中的经典案例引入课堂,增加德育效能。
课堂教学案例以呈现时机而论,一般应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前呈现,以免影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然后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从典型案例中引出一般规律
(三)讨论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由单纯地接受知识转为创造性地探求知识。
因此,学生在教学中应居于主体地位,他们的参与程度是评价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教师的角色在于“导”,教师应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展开对案例的学习分析活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发言,把握讨论方向和时间进度,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引申出相应的理论。
学生的角色在于“演”,课堂上学生是讨论的主体,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探讨、体验、感悟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