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技术荆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鱼类病害的诊断一、现场调查1、全面了解池中病鱼的各种现象。
鱼病的发生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型鱼病,病鱼在外表与正常鱼区别不大,但一旦出现死亡,死亡率就会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
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死亡率缓慢上升。
还有一种情况,病鱼外表变化不大,但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有时急剧狂游,出现此情况要么是因寄生虫侵袭,要么是水中含有毒物质。
若是前者原因,鱼会慢慢死亡,损失不太大;若后者原因,则往往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各种家鱼及野杂鱼都不例外。
2、调查鱼类饲养管理情况养殖鱼类发病,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如:放苗种前不清塘,放养品种规格大小相差过大,放养密度不当,投喂饵料不当,施肥不当等因素都会引发鱼病。
3、调查有关环境因素鱼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大有关系的。
如水源中有无污染源,水体本身理化因子有无变化,水温变化及周围有无施放农药情况,池底质情况的好坏,鱼池大小及水深情况等。
鱼池往年的发病史,每年何时开始发病;在同一鱼池中是某一种鱼发病,还是几种鱼同时发病;每天死鱼的数量等,对于准确诊断鱼病也十分重要。
二、鱼体检查鱼体的检查是鱼病诊断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
检查方法是由表及里,先检查鱼体体表,再检查鱼体的内脏。
检查鱼体的某一部位,先用肉眼检查,再用显微镜检查。
两种检查方法相结事,才会更全面完整。
1、目检一般来讲,病毒性鱼病是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则表现为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鱼病常见症状是体表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
一些大型的寄生虫,用肉眼可以识别出来。
目检鱼体包括体表、鳃、内脏三个部分。
顺序和方法如下:◎体表:将病鱼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仔细观察。
◎鳃: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丝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粘液,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腐烂变白。
◎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
剪掉一侧的腹壁,观察有无腹水流出或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其次观察内脏的外观是否正常。
在后剪断靠咽喉部位的前肠和靠肛门部位的后肠,取出内脏,把肝、胆等器官逐步分开。
把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去掉肠道中粪便和食物,用剪刀剖开观察。
2、镜检镜检一般是根据目检时所确定下来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
从病灶部位取少量组织或粘液置于载玻片上,若是体表组织和鳃组织或体表粘液,用滴管加一滴清水;若是内脏组织,需滴加.7%的生理盐水,然后盖上盖玻片,稍用力压平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对每个病灶部位,至少取三个不同点进行观察。
在整个诊断过程中,应结合各种鱼病的流行季节,各阶段的发病规律,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鱼病的防治措施1、清整鱼池:鱼池在养殖一段时间后,要清除池底淤泥,清整后的鱼池要经日光曝晒池底,以此杀灭部分病原体。
药物清塘:在鱼塘中有些生物本身就是病原体,有的则是病原的携带者。
因此,必须要用药物清塘。
常用药物有:强氯精、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等。
2、加强养殖管理: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是提高单产较好的措施。
放养密度过高的鱼塘,发生鱼病的机率越大。
根据不同鱼类之间有着不同的食性和栖息特点,合理混养对预防鱼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合理的投饵施肥:施肥要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常用肥水的有微生态制剂: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
严格管理制度:定时巡塘,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尤以早晨巡塘最为重要性。
要经常性改善鱼塘卫生环境,勤除杂草、残饵和死鱼,定期消毒,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3、药物防治:鱼体消毒:即便是健壮的鱼种,也难免有病原体寄生,所以在鱼种放养前最好进行鱼体消毒。
通常采用洗浴法,将鱼放在浓度较高的药液里,短暂时间药浴,杀死鱼体上的病原体。
药物有食盐、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还有高浓度复合戊二醛、聚维酮碘。
食场消毒:食场是鱼群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寄生虫最密集之处,故经常地食场消毒,是有效防病措施之一。
一般为挂袋法和泼洒法:溴氯海因、强氯精、漂白粉。
水体消毒:在鱼病流行季节,应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以杀死水体中或鱼体上的病原体。
常用的药物有:强氯精、戊二醛、聚维铜碘等。
定期投喂药饵,一些内脏器官的疾病,需要应用内服法来防治,将药物拌入饲料中投喂。
目前常用的内服药物有:强氯精、诺氟沙星粉、恩诺沙星粉、阿苯哒唑粉、盐酸土霉素、护肝宝。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一、病毒性疾病草鱼病毒病:呼肠孤病毒引起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每年6—9月份为高发期,水温在27度以上最易流行,25度以下逐渐消失。
主要危害2.5—15公分的草鱼种和一足龄的青鱼。
根据病鱼表现和剖检变化可以发成三种类型:(1)肠炎型,肠道严重充血,部分肠道或全肠鲜红色,肠壁韧性好,气泡和黏液很少,这一点与肠炎病不同。
(2)红肌肉型,肌肉明显充血,严重的全身肌肉发红,鳃瓣失血严重,呈白色,但外表仅有轻微充血。
体长7—10公分时多见。
(3)红鳍红鳃盖型,鳍条基部、鳃盖、口腔、头顶及眼眶等处充血明显,有的鳞片下充血,而肌肉充血较少或局部有点状充血。
在体长13cm以上的草鱼多见。
防治方法:(1)加强鱼塘的清塘消毒,最好用大剂量的生石灰处理。
(2)加强饲养管理,供给优质全价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
(3)免疫预防,用疫苗注射或浸泡免疫。
(4)在鱼种发病期,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10天用一次。
(5)前期使用高档饲料尽快将鱼种养到15公分以上对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很有意义。
(6)大黄。
黄柏、黄芩按34%、34%、32%的比例制成三黄粉,用开水煮30分钟以上,冷却后拌料投喂,7天一疗程,可连用两个疗程。
二、细菌性疾病:1、细菌性败血症: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鲁克氏耶耳森氏菌中的一种或几种。
生产中常说的“暴发性出血病”。
细菌性败血症是最近几年发病最严重,危害品种最多,面积最广的一种鱼病。
病鱼一般表现为: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大量积水,并有溶血现象;有时伴有眼球突出,鳞片竖起,鳃丝末端腐烂等症状。
与草鱼的病毒性疾病难以区分,确诊困难。
实际生产中常根据死亡鱼的品种来做判断。
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程度深浅不同,死亡鱼的品种会有变化,由轻到重依次为野杂鱼、鲫鱼,然后是鳊鱼、白鲢、鳙鱼,最后是草鱼,如果草鱼发病,表明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治疗会比较困难。
建议:(1)由于野杂鱼对这种病非常敏感,如果鱼塘内有黄颡鱼等野杂鱼死亡,并且体表发红,很可以鱼塘内已有暴发性出血病潜伏(2)如果池塘内死鱼品种在2种或2种以上,基本上可以判断池塘内发生了细菌性败血症;(3)细菌性败血症的致病菌在鱼体内可以潜伏较长时间,但并不引起主养鱼死亡,但此时鱼体的抗应激能力非常差,一旦受到刺激如天气陡变等,很容易大批死亡。
治疗方法:四步治疗法。
(1)第1天,杀虫,鱼体表有寄生虫时会造成疾病难以治疗彻底。
实际生产中发现用菊酯类或辛硫鳞类水剂加硫酸铜合用对治疗这种病效果比较好。
(2)第2—6天连续使用内服药物5—7天,消灭体内病原菌。
用蒽诺沙星、诺氟沙星、盐酸土霉素等均可,剂量可见后面药物使用说明。
(3)水体泼洒消毒剂,疾病早期在第3天用一次即可,发病严重时在第3、第5天连续两次。
(4)病情稳定后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调节水质,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很有好处。
注意:由于该病的病原菌能产生毒素,引起病鱼溶血、出血。
组织损坏严重,肝、肾、胰脏功能障碍,抗应激能力比较差,在治疗期间和刚台好时不要大量换水或冲注新水,也不能拉网和下化肥,否则会导致鱼病加重或复发。
2、细菌性烂鳃:嗜纤维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4—9月份,每年6—9月份为高发期。
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
病鱼体发黑,食欲减退,打开鳃盖,可见鳃盖内侧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鳃丝末端软骨外露呈“扫帚”状,鳃盖中央腐烂成一圆形小洞,俗称“开天窗”。
治疗方法:(1)水体全池泼洒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药物,间隔一天,连用两次。
(2)得方新诺时拌料内服,每100公斤第一天10克,第2—6天减半,6天一疗程,可以连续使用两个疗程。
(3)盐酸环丙沙星拌料内服,10—15克/1000公斤鱼体重,连续57天。
(4)氟哌酸(诺氟沙星)拌料内服,20 克/1000公斤鱼体重,连续5—7天。
3、肠炎病:肠炎刑点状气单胞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4—9月份,水温18度以上流行。
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也可以发病。
主要症状: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更黑,俗称“乌头瘟”。
病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肛门外突。
挤压腹部有黄色或白色黏液流出。
解剖可见肠壁充血发火,肠粘膜坏死。
治疗方法:(1)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或强氯精0.4克或二氧化氯0.03克全塘泼洒。
(2)坚持投食“四定”原则,不使用变质饵料。
(3)把大蒜头捣烂,制成每公斤含大蒜200克的药饵,每天喂一次,连3—5天。
(4)内服海联科505连续拌料3—5天。
4、白头白嘴病:嗜纤维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5—7月流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白鲢、鳙鱼夏花鱼种,尤其是草鱼夏花。
主要症状:病鱼头部和嘴周围皮肤的色素消失,呈现白色。
严重时头部和嘴发生溃烂,尾鳍出现蛀鳍。
治疗方法:(1)彻底清塘,不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2)用二氧化碳或溴氯海因全池泼洒。
病情严重的间隔一天再用一次,考虑到鱼苗比较脆弱,不建议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漂白粉、强氯精治疗。
(3)生石灰20—25公斤/亩米,化水全池泼洒。
(4)五倍子2ppm煎水,连渣带汁全池泼洒。
5、白皮病:白皮极毛杆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5—7月流,主要危害白鲢夏花鱼种。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在尾柄或背鳍基部出现一些白色小点,以后迅速扩大,使鱼体后半部全部变成白色,严重时尾鳍全部烂掉,头上尾上,身体与水面垂直,不久死亡。
治疗方法:(1)主要由拉网、过筛、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鱼体受伤引起,因此操作一定要小心。
(2)治疗方法同细菌性烂鳃。
6、赤皮病:荧光假单胞菌引起。
拉网或运输时受伤易引发此病。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无明显的发病季节。
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和二、三龄草鱼,常与肠炎、烂鳃并发,俗称“老三病”。
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病灶处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最为突出,有时在鳞片脱落出有水霉生长,鳍条基部充血,末断常腐烂成扫帚状,常称“蛀鳍”。
治疗方法:(1)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灯1克或强氯精0.4克或二氧化氯0.15—0.3克全塘泼洒。
(2)五倍子2ppm煎水全池泼洒。
(3)碘胺类药物每100公斤鱼第一天10克,第2—6天减半,6天一疗程,可以连续使用两个疗程。
由真菌引起的鱼病:水霉病(肤霉病):◎病原:病原体为水霉菌和绵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