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面积小,海水浅,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影响,如渤海、波罗的海。
领海,内海完全处于所有国的主权下,非经该国允许他国船舶不得进入。
其上空是领空的一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
外国飞机和其他航空器非经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主权的侵犯。
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许可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机场,是极其严重的对中国主权和领空的侵犯。
51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制定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沿海国家享有对该海域的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养护的主权,并享有在海域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人工岛屿与其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的管辖权。
其他国家则享有在海域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至1996年全世界有80个国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沿海也申请有专属经济区。
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上空。
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飞越自由,但该公约同时规定,在行使此自由时,应顾及和尊重沿海国的权利。
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行为明显违反该规定,早已超越了“飞越自由”的范畴。
因此,美军无论是闯入我领空的事实还是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的非法行为,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更不要说在此范围内撞毁我军用飞机的嚣张霸道行径了。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特点与教育□张言顺(江苏省溧水县中学 211200) 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一)奴隶社会时期夏朝时,国家表现为囊括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诸侯与方国中是一些城邦及其附属的村落组成的小国,是拥有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朝时,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即王畿所在地,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
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因此该地方行政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其中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并有宗法制、礼乐制等相配套。
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则实行乡遂制: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若干乡,乡下设五州一乡、五党一州、五族一党、四闾一族、五比一闾、五家一比;在边远农村地区实行遂制,遂下设五县一遂、五鄙一县、五赞阝一鄙、四里一赞阝、五邻一里、五家一邻。
通过乡遂制,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
其影响直至春秋前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国鄙制,即在都城(国)实行乡制、在鄙野(鄙)按遂制组织。
以上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中央管理地方的最初原则———分封制。
封疆之内,由于各诸侯、邦国相对独立,政区间的层级关系并不明晰,各政区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线,因此是不完善的,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初创时期。
而西周时地方基层行政体制即乡遂制则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
(二)封建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形成本国的君主专制集权制,郡县制逐渐形成。
县出现于秦、晋、楚等国,由君主直属;郡出现于春秋晚期的晋国,主要设在边地,地位比县要低。
战国时期,各国交往频繁,边境之地“郡”的地位陡然上升,并在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里下按什伍组编居民。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制相适应,深刻影响了秦朝一统时期。
秦郡共36个,西汉中期郡数目超过100个,于是汉武帝设立了监督郡守相的州刺史,并将全国分为13个部州。
从东汉末年起,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从而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州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中央集权要求、成为地方割据・32・ 中国地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No.7~8 网络信息★★ 石嘴山市确定“十五”环保目标 今后石嘴山市将以治理大气污染为着力点,提高污染治理整体水平,重点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等突出问题。
在全市实施“蓝天”、“清水”、“绿色”三大环境保护工程,共98个子项目。
力争用5年时间使城市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用10年时间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的隐患。
与县同级的还有分封的“侯国”,以及皇后、公主食封之地“邑”,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区的“道”等等。
魏晋时期,由于长期战争,地方行政体制混乱,并呈现出军政合一的特点。
同时州、郡滥置,导致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隋统一后,地方行政层级裁减为州(郡)、县二级。
管理层级减少,中央管理幅度大增,为了沟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于是有了“道”的设置。
唐太宗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但道制仅有监察区划性质,不是一级行政区。
隋唐州、郡同级,在建都之地设府,与州同级;在少数民族区设羁縻府州,具有地方自治性质,后来少数民族又纷纷建起小王国,既附属唐朝,又有本民族特点,如南诏、吐蕃。
五代十国,藩镇林立,地方行政体制基本沿袭唐朝,但十分混乱。
宋朝为加强中央直接统领州府,增设“路”一级行政区,从而形成路、州、县三级区划体制。
其中州与府、军、监同级,州是主要组织形式,府设于首都、军政要冲之州,军设于边境或关隘要地,监设于盐铁、马匹产地。
县、乡之间设镇、寨或巡检司。
辽、金、元时期的地方建制具有各民族不同的特征,因俗而治。
譬如,辽代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其中的上京、中京二道是契丹等游牧族区,实行部族统治,另三京道行州、县二级地方制;金代在长城以南行中原路、府(州)、县三级制,长城以北实行女真旧制:路———猛安———谋克———村寨。
元朝在全国设了10个省,北京周围地区作为中央特区。
行省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行省以下为路、州(府)、县,行省与路之间设宣慰司作为省派出机构。
在边远省区招安少数民族首领,设招讨、安抚诸司,影响了明代土司制度的形成。
明代时取消了宣慰司,而在省的派出机构,将元代的某些大州升为府,散州变为直隶州,与府平级,故州其实已成为低于或属于府的特殊行政区。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在市镇、关隘或距县城较远处设巡检司,在乡村行里甲制。
清军入关前实行八旗体制:每旗下设五甲喇,每甲喇下辖五牛录。
入关后行省、道、府、县四级地方行政区划。
其中顺天府(北京)与奉天府(沈阳)为特殊行政区,相当于省;道制沿袭明代,以地域划分叫“守道”,为省、府之间的一级行政区。
厅属知府管辖,相当于县,少数属直隶厅,与府相当。
在少数民族地区,蒙古族行盟旗制度,盟仅是旗的监察机构;新疆地区行伯克制度,大小城池即大小伯克,由朝廷派大臣统辖,设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一人统辖伯克;东北行军事统治;西藏行政教合一;南方少数民族区行土司制度。
晚清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1884年设新疆省,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
清末还进行了精简机构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实际是围绕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这一矛盾展开的,且主要发生在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组织这一层级,如汉之州、隋唐之道、宋之路、元明清之行省。
(见表一)其发展趋向是中央对地方集权的逐步深化。
而地方政务管理的基本层级及其基层组织从未对中央构成威胁,相反,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倒是束缚了地方积极性的发挥,使地方政权失去了活力。
表一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主要行政区划体制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秦郡———县汉州—郡—县、侯国、邑、道隋唐州、郡、府———县宋路—州、府、军、监—县元行省—路—州、府—县明行省—府(总管府、散府)、直隶州—县、属州清省—“守道”—府、直隶州—县、属州 (三)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清王朝瓦解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但地方行政机构很不一致。
首都设南京府,其他各地分省军政府、军政府分府与县三级。
袁世凯上台后,正式确定省、道、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行省之外的京师和边疆地区设特别行政区。
在反袁称帝时,地方行政体制变为省、县两级。
1928年国民党训政后,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北京市改为北平市、奉天省改为辽宁省、并将热河、察哈尔、绥远、西康、青海等特别区改为省,全国计有28个省,2个特别行政区(东三省、威海卫),2个民族地方政府(蒙古、西藏),6个特别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西安),共38个省级行政单位。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公布施行,地方行政体制主要是省、县二级,地方自治。
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十年内战时期,苏区地・42・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No.7~8 中国地理★★网络信息 长江防洪能力明显加强,防洪体系初见雏形 1999年国家对长江的防洪投入达到118亿元,去年也投入了100多亿元,大大超过了1984年到1997年间总共27亿多元的投入,加强了长江的堤防、分蓄洪区、防洪水库的建设和河道疏通工作,构建起长江防洪的预警、决策和指挥系统。
长江防洪工程防御洪水的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方政府层级有两种类型:一是中央苏区及连成一片的其他苏区采取省、县、区、乡四级,以乡为基层,二是未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的苏区采取省、县、区、乡、村五级建制,以村为基层。
抗战爆发后,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县、乡(村)三级政权机构。
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边区基础上发展成大解放区,共形成西北、华北、东北、中原、华东等五大解放区,大区下辖省,省下设专署、县、区、乡。
另外中共早在“二大”时就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成立。
综观这半个世纪的行政史,服从于民族民主革命需要是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主要原因。
全国并未形成一个稳定统一的行政区划体制。
二、现行行政区划的特点与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行政区划的调整主要考虑以下四条原则:一是有利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原则。
各级行政区划都要便于人民群众参加管理国家和监督国家机关工作。
二是行政区与经济区相协调的经济原则。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经济活动,行政区划必须充分考虑与经济区的一致性。
三是社会原则。
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传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繁荣。
四是自然、生态原则。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大。
因此,各级行政区划应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环境的综合整治,以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30条对我国政区作出明确规定:“(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和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
”因此,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基本为省、县、乡三级,在有自治州的省区为省、自治州、县、乡四级。
内蒙古为“自治区———地区、盟———旗、自治县、市———乡、自治乡、镇”四级。
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
其中1997年3月,重庆市由省辖市升格为直辖市;7月1日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