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涡阳史话

涡阳史话

涡阳史话一、简介涡阳县,安徽省亳州市辖县。

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蒙城县,南临利辛县,西靠亳州市谯城区,北临河南省永城市、淮北市濉溪县。

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亳州市中心位置,全县国土面积2107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辖25个镇(场、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68万。

涡阳有“老子故里天下道源”之称,境内人文景观众多,现存有天静宫、东太清宫、东岳庙、尹喜墓、范蠡冢、遗履桥、嵇康墓、陈抟卧迹、红城子遗址、张乐行故居等众多古迹。

涡阳地处皖、豫交界,有“皖北门户”之称,铁路、公路、水运“三通汇流”。

青阜铁路纵贯南北,连接京沪、京九线。

S307、S202两条省道交汇县城,济祁高速纵贯涡阳。

淮河第二大支流涡河横穿境内,通淮河、入长江,四季通航,单船最高通航能力达800吨以上。

亳州机场将建在涡阳县标里镇。

二、历史沿革1、禹分天下地属豫州,春秋战国屡易其主据《禹贡》记载,大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王治水成功,分天下为九州。

现阜阳地区属豫州,宿县属徐州。

那时之涡阳县境在豫州东北,与徐州毗邻。

商朝,约于公元前十六世纪,建都南毫。

南毫古城在今谷熟县西南三十五华里(今河南省商丘东南谷熟镇)。

涡阳县境距毫四十五里,为商之畿辅。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

今县境(含1964 年划归利辛部分)属陈、胡两国。

胡国在今阜阳县境;陈国在今毫县境。

春秋末期,楚国强盛,楚灵王(公元前540 ~前529 年),伐陈附近之徐国。

途中在涡阳县境(今楚店一带)建行宫,又在乾溪旁建章华台(今县城西四十华里处)。

公元前479 年,楚惠王灭胡、陈两国,县境随被占掠。

不久,又出兵灭许、徐两国,并迁许、徐百姓入原陈国地,以便统治。

2、赢秦实行郡县制,县境属泗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统一中国,“废封建,行郡县”,即废除分封制,而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

原陈国地设任、城父两县,皆属泗水郡,县境亦属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于垓(在今宿县)攻占轾、酇、苦、柘、谯,其中包括部分涡阳县境。

后陈胜为秦将章邯所败,于下城父为御者庄贾所杀。

据《清一统志》,下城父位于蒙城县西北约八十华里,在今涡阳县境。

3、西汉分属二郡五县,东汉数县统归一州汉沿秦制,除新置一些郡县外,还更改秦部分郡县名和辖区。

涡阳县境当时跨泗水、汝南两郡。

泗水郡改名为沛郡,领三十七县。

涡阳县境部分属于轾、城父、山桑(今曹市集北)、扶阳(在旧福宁镇附近)和汝阴县(今县南部)。

铚、城父、山桑、扶阳四县属沛郡。

汝阴县属汝南郡。

东汉初,城父、山桑改属汝南郡。

本县境在沛郡与汝南郡交接处。

三国时代,涡阳县境属魏国。

魏置谯郡,下辖沛、汝阴。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以谯为“先人旧郡”,称为谯国。

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 年),用谯为五都之一。

设谯郡后,又置汝阴郡,不久废。

县境地接谯南。

晋改谯国为谯郡,城父、山桑、铚等县皆属此郡。

4、县境屡遭兵焚,县名肇始北魏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公元266 年),复置汝阴郡,领八县。

谯郡仍存在,领县,包括城父、山桑、柘等县。

时县境跨谯、汝阴两郡,同属豫州。

公元三世纪末,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期间,匈奴入侵,杀北地太守,攻陷郡县。

自此起,夷狄乱华,北方三十州郡战事频仍。

公元307 年至312 年,晋怀帝司马炽在位期间,谯郡陷于五胡,惟铚(包括涡阳县境)仍为晋所有。

公元317 年至4 2 0 年,东晋、十六国时代,县境自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被后赵石勒所占,晋退守寿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十月,宰相殷浩挥师北伐,兵至豫州,由于梁国内史姚襄叛反,在山桑败回。

次年二月,姚襄以梁国降前燕慕容儁。

不久,慕容儁增率兵侵入汝、颖、谯、沛,县境为前燕所占、至公元570 年十一月,前秦灭前撤,县境属前秦。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 年)十月,晋军在淝水大破前秦苻坚军,即著名的“淝水之战”。

晋前锋都督谢玄率冠军将军桓石虔一举攻克豫州大部地区,涡阳县境复归晋。

南北朝时。

国无宁日,县境屡遭兵燹。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率兵南掠,占豫州、准西等地。

自此,淮河以北皆归北魏。

北魏孝文帝在此置涡州,后又置涡阳郡和涡阳县。

涡阳得名即自北魏始。

五世纪末,县境又为南朝齐所得。

公元495 年,南朝齐龙阳县开国侯王朝在涡阳降北魏。

当时之涡阳在今蒙城县北、今县境亦为王朗领地,随之属北魏。

北魏时,县境一度曾划归三郡。

临涣郡领三县:铚、丹城(即今县境之丹城集)、解城(白掸,在今龙山集北),以铚为郡治。

蒙郡领二县':蒙(今县城东南十五华里之蒙关店)、勇山(“勇”为“龙”之谐音,即今县境之龙山),以蒙为郡治。

又置颖州于汝阴郡,以汝阴、戈阳两县为郡治。

南朝齐明帝永泰元年(公元498 年)三月,豫州刺史裴叔业领兵占县境,破北魏军。

至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公元500 年),裴叔业降魏,县境又为魏所得。

梁武帝萧衍即位后,为梁鼎盛时期。

天监四年(公元 5 05 年),梁军北伐。

次年五月,梁将张惠绍与冠军长史胡辛生、宁朔将军张豹子攻陷宿豫,占据县境,并执送魏将马成龙往京师。

此后,张惠绍使部将蓝怀恭于淮南立城为犄角。

不久,魏援军压境,蓝怀恭战败,张惠绍连夜逃奔至淮阴,县境又为魏所占。

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 年)十月,魏悬瓠镇军主白皂生、豫州刺史胡逊据涡阳投梁。

同年十二月,又为魏安东将军杨椿攻陷。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 年),魏东豫州刺史元庆和降梁,县境又属梁,梁改置为西徐州。

十一月,梁武帝以萧渊藻为北讨都督、征北大将军,镇涡阳。

时县境屡易其主,也曾被北齐北周占领。

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 年)十二月,梁河南王侯景率军围谯城不下,继又退军攻陷城父。

东魏遣慕容绍宗追侯景,侯景退人涡阳相持,县境之一部为其据守。

时尚有马数千匹,甲卒数万人,车万余乘。

不久,侯景军粮尽,士卒多北人,不愿南渡,部将暴显等各率所部投降绍宗。

侯景溃败,逃往寿春,县境人东魏,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公元548 年),改西徐州为涡阳县,亦日涡州,属南谯郡,其地在今县东北部,县内有北平城、曹操祠,与今涡阳相距九十里。

由于连年战争,北人南迁,北方一些川郡名随之南来,史称“侨置郡县”。

因此,两晋、南北朝时,改谯郡为‘陈留',易城父为‘浚仪',北魏亦沿用之。

北魏时,县境一度曾划归三郡。

临涣郡领三县:钰、丹城(即今县境之丹城集)、解城(白掸,在今龙山集北),以钰为郡治。

蒙郡领二县':蒙(今县城东南十五华里之蒙关店)、勇山(“勇”为“龙”之谐音,即今县境之龙山),以蒙为郡治。

又置颖州于汝阴郡,以汝阴、戈阳两县为郡治。

5、隋帝改郡为县,唐朝山桑改名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 年),并丹城人临涣,改郡为县。

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归属谯郡。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 年),改涡阳为淝水。

隋炀帝大业初、废州,淝水复汉时山桑名。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 年),复浚仪为城父,属谯郡。

汝阴郡,旧直颍州,初五县。

开皇初郡,大业初复为郡在城父之鲁丘堡置文州,又置药城县。

次年,州废,改为文城县。

武德七年,文城县并人城父,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 年八改城父为焦夷,五代梁时,又改为夷父。

直至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 年)十月,梁亡,才恢复城父名。

真源县,唐时建置,《元和郡县志》说,毫州真源县,东至州59 里,疑在今之义门集。

山桑于武德四年重立,与临澳同属北谯州.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 年),州废,以城父、山桑、临涣、永城、真源属毫州谯郡;汝阴属颖州汝阴郡,两州均隶河南道。

县境地跨谯、汝阴两郡。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改山桑为蒙城。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 年),从毫州割临涣归宿州。

6、宋亳州划归淮南,元归德统领两州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 年),从宿州划临涣属毫州。

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 年儿又归宿州,隶淮南东路。

唐时的真源县,大中祥符七年改为三真。

那时的三真、谯、城父、蒙城等七县属毫州,隶淮南路。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0 年),分归淮南东路。

毫州在大中祥符七年建集庆军节度。

宋徽宗崇宁年间,有人口十三万户,生产贡结纱、绢等。

汝阴归属顺昌府,属京西北路。

顺昌府旧为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 年)建顺昌军节度。

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 年人改为府。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 年)五月,金人叛盟约,兀术率兵分四路来攻,毫州王彦先叛变降金。

金人进围顺昌府。

刘铸力战,败走。

六月,宋以韩世忠太保、张俊少师、岳飞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北伐。

刘铸率将军阎充于顺昌府李村大败金人。

闰六月,张俊率统制宋超,与金人大战于城父县,复克毫州。

不久,张俊引军还寿春。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 年)十一月,南宋与金达成和议,以淮水中流为界,县境属金。

金宣宗贞佑三年(公元1215 年),毫州升为集庆军节度,领城父等六县。

颖州领汝阴等四县。

宿州升为保静军节度,领临涣等四县;寿州领蒙城等两县。

县境分属毫、颖、宿、寿四州,统隶于南京路。

至金哀宗天兴年间(公元1233-1234 年),毫题、宿、寿四州又归于宋。

元人入侵,不顾疆理之宜,于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 年),撤宿州所领四个县,归并于州;撤颍州所属四县,归并于州。

又以民户稀少为由,并城父人谯,先锋永城。

不久,又复置城父,仍属毫州。

自此,州县之制开始紊乱。

至元八年(公元1271 年汴梁路分置归德府,辖毫、宿两州;至元三十年(公元12 9 3 年),分置汝宁府,辖颖州。

蒙城属安丰路寿春府。

以上三府均由“河南河北行中书省”统辖。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 年)二月,韩林儿称帝,建都毫州,五月,朱元璋附韩。

十二月,元军攻毫州,韩林儿出走。

7、明因元制多反复,清析蒙城属亳州明洪武初,废城父县,并人毫州。

又降毫州为县,沿元制,由归德府统辖。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I371 年)二月,从归德府割宿州;三月,从汝宁府割颖州,与寿州所属的蒙城,同归凤阳府统辖,直隶南京。

洪武六年(公元1373 年),归属颖州。

明孝宗弘治九年(公元1496 年)十月,又升毫县为毫州,并置义门巡检司。

南明初,福王在南京称帝,县境仍属明。

清顺治二年(公元16 4 5 )四月,县境为清占据,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 年人分置“江南左布政使司”,领安徽,隶江宁。

康熙六年(公元16 6 7 年),改“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司”,至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 6 0 年八“安徽布政使司”驻安庆。

乾隆二十六年,设安徽省,省城仍设安庆。

蒙城,明属凤阳统辖。

雍正二年(公元1724 年),析蒙城属毫州。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 年),安徽巡抚王雄奏准以颖州直隶州与豫省毗邻,地方辽阔,升颖州为府治,并置附廓县阜阳,与毫蒙同属颖州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