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科学素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好奇心、科学本质、探究解决问题、终身学习
2、科学素养的形成,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科学素养,多样的,教师,学生,家长
3、课程标准,总目标,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4、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5、探究,探究
6、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
7、五,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
8、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
1、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2、教学建议
(一)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二)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三)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四)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六)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评价建议
(一)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
(二)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
(三)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4、怎样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
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
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布置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如何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完成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
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主持上课,指挥与操纵着课堂教学,处于主体地位。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认为学生在课堂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因此,学生应该完全听教师的。
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不能自己在课堂里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话,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完成的。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学会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
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为此,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再按照以往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在课堂里的角色,要建立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的学生观,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完成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