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备课一、学情分析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强。
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恰当的确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
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
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
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书写不认真、不规范,质疑、问难不积极,不知道认真阅读数学书,不能主动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
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更加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和几分之几分数大小比较。
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及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结合现实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认识时、分,会读写时间,知道1时=60分。
会进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5.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7.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8.应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及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
9.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与不足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简单的和稍复杂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笔算、估算;混合运算;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笔算及验算;时、分、秒的认识与简单的经过时间的加减法;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图形与几何: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认识图形的周长,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综合与实践:通过实验,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联系生活体会垃圾回收的必要性和作用,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乘法、除法的口算、估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笔算、验算,这些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重点。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
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
重视有效的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和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建模的过程。
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4.应用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过程,准确的把握数量关系,逐步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数学学具,重视学生操作,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6.作业布置力求少而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
作业批改要及时,并努力做好批改记录,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反馈和矫正。
7.对后进生要多给与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其上进心。
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后进生乐于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读书,多查阅资料,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
多听课,多评课,汲取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进度附后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单元教学解读: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
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
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
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4页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认识克、千克2、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天平、砝码以及一些带包装的常见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看课本第2页信息窗,四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正在看《动物趣闻》呢!让我们和他们一切去了解一下动物的知识吧!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观察:1、他们从书中了解了哪些关于动物的知识?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自主学习出示问题:1克有多重?1、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联系你平时见过的东西,估计一下。
(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2、全班交流:多重是1克。
(估计:一片口香糖大约是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3、用天平演示操作,认识1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计量较轻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扩展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
)4、拿出自己准备的较轻的物品,自己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最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
5、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作单位吗?出示问题:1千克有多重?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
(估计:1暖瓶水约重1千克;两袋盐重1千克……)7、认识1千克:(出示小博士的话:计量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又叫1公斤。
千克用“kg”表示。
)8、克与千克是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9、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全班交流)10、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小组内交流)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三、巩固与应用:1、看图说说这些物品有多重?(自主练习1)(引导学生学会看秤和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记。
)2、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自主练习3)(注意让学生先通过掂一掂估计一下,再动手称一称。
小组合作进行活动。
)四、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认识克与千克克 g千克 kg1千克=1000克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
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认识吨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3、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教学过程:一、复习: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谁记得是什么?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千克=8000克()克=4千克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自主练习6)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出示: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
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吨的知识。
)2、出示小博士的话:1000千克就是1吨。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用“t”表示。
1吨=1000千克3、感受1吨4、请几位学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约重1吨。
5、什么物品一般用吨作单位?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1、自主练习5先看图,弄清图意再回答。
2、自主练习8学生自己完成练习同位互相你问我答。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9指名说说图意自己完成:这艘船能一次将货物运完吗?全班交流4、自主练习10出示图画:认识它们吗?自己试着填一填说说为什么填写这样的单位,说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四、作业: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板书设计:认识吨(t)1吨=1000千克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8页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二、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11认识这几种球吗?说说它们分别是多重?哪种球最重?哪种球最轻?排球比篮球轻多少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自主练习12小组竞赛,开火车要求:书写端正,速度快,正确率高3、自主练习13自己完成,同位互相检查,看谁做的又对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