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叙事类散文(小说)阅读(一)考点: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题型1:概括全文[某一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主人公[或对象](在……情况下)(为了……)+主要事件(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题型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围绕某个主题写了几件事)。
答题格式:人物+事件。
(注意:若有例句,仿照例句的表达句式。
)3、题型3:用短语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要点:与例子字数差不多,短语结构一样。
4、题型4:找出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题要点:在阅读中要圈出人物情感变化的词语,有原词的尽量用原词,没有的可以自己概括。
(二)考点:语言品味与赏析注意点:有提示赏析角度的,按题目要求赏析。
没有的,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重要的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进行赏析。
1、答题格式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1)比喻: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特点),表现了……的……(心理、情感等),突出了……的……(性格、形象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形成对比、反差],(有力地突出了主旨)。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道理,使读者更易理解接受。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写活了(赋予了……生命[性格、动作、思想、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强烈的……情感。
(4)夸张:运用夸张,突出了……的……特点,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对比,突出了……的……特点(样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力突出了文章主旨)。
(6)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出下文……(内容),引起读者对……的注意与思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行文有波澜,结构更严密。
2、答题格式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1)侧面描写: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侧面烘托了……(人物、对象)的……(特点),突出(表达)……(人物、对象)的……形象、品质(情感)。
(2)正面描写: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格式:运用……描写方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对象)的……(样子、特点),表现了……的……(心理、情感等),突出了……的……(性格、形象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形成对比、反差]),(有力地突出了主旨)。
3、答题格式3(从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角度)(1)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词(等词),(原是……意思,这里是……意思),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对象)的……样子(特点),反映(表现)了……人物(对象)……情感(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例:《中考专辑》P214第3题(1)《中考专辑》P217第2题(2)反复的词语:……词的反复使用,突出强调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思想感情。
(3)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一词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生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4、答题格式4(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答题格式:运用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为本文……故事情节设置了……的特定背景),写出了……的特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表现人物……(状况,性格等),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与上[下]文……描写相照应)。
例:《中考专辑》P214第3题(2)《中考专辑》P200第4题(三)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1、概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答题格式:用准确的形容词(至少3个,看分数),从不同角度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结合文章内容评析人物形象答题格式:人物性格+从文中……可以看出(用一句话概括事例,或第…段对……的……描写)。
(四)分析句子含义答题要点: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句子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告诉我们……道理。
(五)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题型:标题的含义往往两层含义,包括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指字面上的意思,深层含义往往是体现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1)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字面上的意思,往往指具体事件);(2)深层含义:还指……(象征……),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2、标题的作用(1)全文的线索。
以标题“……”为线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2)点明文章主要事件(人物),反映作品主要内容。
(3)点明中心,表现了……,表达了……(4)形象生动,含蓄优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分析某一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回答。
首先看这个段落的位置。
1、位置在文章开头:①结构上,总领下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②内容上,写了……,为全文设置……感情基调,点明……。
2、位置在中间(过渡句):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②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特点,突出了……形象,表达了……感情。
3、位置在文末:①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上文……),篇末点题(……内容与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②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现了(突出)……,(揭示了……道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抒发了……(意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七)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读写结合、人物心理描述)答题技巧:要联系上下文,把自己想象为文中人物,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中,要紧扣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关键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人物的心理(注意人称,扣住中心)(八)对作品的感受、认识、理解答题技巧:紧扣原文,概括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例举生活实例+阅读后的收获、启发①本文写了……(围绕中心概括)②在生活中,……(与文中不同的现象举例,或对比出自己的哪些不足)③读了本文,我收获良多,认识到……(九)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倒叙。
(1)特点:先写结果,再按照时间顺序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
(2)作用:造成了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插叙。
(1)特点: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后又继续叙述主体事件。
(2)作用:(以……引出对……的叙述,又以……巧妙回到……情节),补充叙述了……,交代了……(原因、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表现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中心。
(十)写作手法1、布局谋篇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得当2、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夸张、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借物喻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设置悬念、伏笔、以小见大、虚实结合。
(1)象征:用……象征……(写作对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表达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2)对比烘托:将……与……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表达了……思想感情。
(3)欲扬先抑: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先写……(不足,缺点),后写……(优点),有力突出了……,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且使文章行文有波澜,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4)伏笔:这段文字写了……,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交代了……,使文章前后呼应,表现了……。
二、说明文阅读1.文章(语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解答方法:事物或事理(常常在标题、中心句中)2.说明对象的特征?解答方法:中心句或总说句或总结句或过渡句例:〈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
——中心句;〈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说句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
解答方法:说明对象+对象特征例:〈中国石拱桥〉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的特点。
〈苏州园林〉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解答方法:⑴时间顺序:有时间词。
⑵空间顺序:有方位词。
⑶逻辑顺序:(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现象―本质,原因―结果)5.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①下定义:科学、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
关键词:“科学、准确而简明”②举例子:列举……事例,更具体确凿地说明了事物……特征,突出了……特点。
(提示:举例是为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一般在例子前的一两句话)关键词:“具体确凿”。
例:《中国石拱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很少出事。
”答:举例子(作比较),列举卢沟桥很少被洪水冲毁的事例,具体确凿地说明(突出)了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③列数字:准确无误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突出了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关键词:“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例: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答:准确无误地说明了太和殿的规模,突出了太和殿雄伟壮丽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④打比方:把比喻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关键词:“生动形象”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答:将桥洞比喻为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桥洞的形状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⑤作比较:将和进行对比,更鲜明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关键词:“鲜明地突出”。
例:“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很少出事。
”答:将卢沟桥与河堤作对比,鲜明地突出强调了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关键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⑦作诠释:更详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或……特点)。
关键词:“详尽,通俗”。
⑧画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认识、便于比较记忆和理解。
关键词:“直观、形象”。
⑨摹状貌:对事物进行细致地描摹,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可读性。
关键词:“形象,生动,更具有可读性”。
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答:对卢沟桥狮子的形态进行细致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
⑩引用(引资料):引用……的(话、资料)具体有力地说明事物的……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关键词:“增强说服力”。
例:《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引用《水经注》的资料,具体有力地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增强说服力。
* 注意:说明方法的解答方法是:运用哪种说明方法,关键词+说明对象+对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