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六年级期末质量抽测考试试题:习作板块分析报告

小学语文六年级期末质量抽测考试试题:习作板块分析报告

习作板块试题分析报告提要【开场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先和大家分享一条微信。

当时,我默默地看完,就悄悄地走开,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尤其不能撞上本校六年级老师。

一旦被发现,不知道等待我的是唾沫星子,还是鸡蛋,还是砖头?但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今天我还是鼓起勇气,大义凛然地坐在这里,一是方便大家有个具体的吐槽对象,二是承蒙徐特信任,站在十二位题组组长的肩膀上,与在座各位就习作板块进行探讨。

一、关于“试题”1.试题评价评价之前,先来回顾习作内容。

我们可以发现,本次习作跳出惯用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套路,类似于话题作文。

习作体裁是小学阶段学得最多、写得最多的记事作文,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的习作得分和学生平时的习作水平相一致。

因此,本次习作的信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再来看本次习作部分具体的得分统计:数据一:平均得分31.15分,难度0.78。

难度较好地控制在0.7-0.8之间,大部分学生没有离题偏题,并且有话可写。

那此次习作到底好在哪里,才没把学生一棍子打死呢?据各命题组长反馈,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点:首先选材注重开放性。

其次提示体现层次性。

数据二:区分度0.19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很好地区分不同优劣学生,没有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际的习作水平。

这一点从“优、良、中、差”的得分比例也可以看出,全市考生的习作大部分处于优秀和良好。

而正常的分布应该是中间的良和中人数多,两端优和差的人数少。

回过头来看命题,造成区分度不高,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原本觉得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既能解决作文困难生的温饱问题,又能让部分作文高才生先富起来,也能让大多数作文中等生集体奔小康。

但令人意外的是,大部分学生非常默契地选择了写学习中的考试,从而造成得分不高,差距不大的尴尬局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本人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现在的孩子每天生活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间,无新鲜之事。

另外孩子们从小被百般呵护,无抗压之心。

因此,学习中的考试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

题材不新导致了得分相近,区分度不高。

数据三:零分率0.22还有不容忽视的是零分率竟然为0.22,这说明全市有将近30位学生习作只字未写,一分未得。

究竟是习作内容将他们难住了,还是习作本身让他们深恶痛绝呢?二、得分统计及答题情况1.得分统计从得分统计来看,我市学生的作文水平较令人满意,绝大多数学生处在优良水平,平均分较高,标准差较小,说明学生之间的水平悬殊不大。

从选材上看,大部分学生能围绕考试,紧扣主题;从遣词造句上看,大多能做到言之有物,叙之有序,有部分考生写得很有文采;从写作技巧上看,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适当的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在“考试”中的艰难过程。

三、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作文得分看上去很美,但也折射出不少问题。

综合各题组组长的报告,有以下7个典型扣分点:1.审题上——目中无题通过阅卷,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令人担忧。

提示中列举了无数生活中的“考试”,但学生们只对学习上的考试情有独钟;习作提示语中明确提示考生“请将你一次印象深刻的‘考试’写下来”,而有些学生却选择性失明,写了几件经历,每件事情蜻蜓点水;提示中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可不少学生经过没写具体,起因和结果倒是写得洋洋洒洒;提示中明确提醒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但还是有学生明知故犯。

如此目中无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得要领。

二是时间仓促。

2.拟题上——草率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品位之高低直接决定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

此次作文要求“题目自拟”,那么学生们自己拟的题目到底如何呢?第1种:考试。

这类学生往往是不假思索,拿来就用。

第2种:难忘的考试、那一次考试等。

这类学生在“考试”前面加上一些常用的修辞词,这类题目上镜率很高,阅卷老师表示看了以后心情很不好。

第3种:“考试作弊”、“拾金不昧考验”、“爬山考验”等。

这类学生拟题直白,牵强附会。

那为什么学生的拟题能力会比较薄弱呢?一是意识淡薄。

拟题时,往往不求出彩,但求无过,随意地定个题目。

二是方法匮乏。

3.选材上——盲目取材选材成了学生们不能说的痛,或千篇一律,或生搬硬套,或无中生有,一起去看看本次习作五大热门现象:热门事件:捡钱考试打碎花瓶让座热门人物:两个小人天使与恶魔老奶奶热门道具:人民币花瓶热门活动:学自行车学游泳学做饭学溜冰热门模仿课文:《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将选材的热门现象进行梳理,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题材平淡。

二是题材雷同。

三是题材照搬。

这让我们十分困惑:孩子们的选材到底怎么了?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活单调。

二是观察无法。

三是机械模仿。

4.遣词造句上——枯燥乏味文章应言之有物,生动有致,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

但老师阅卷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差强人意,有的语言空洞,习惯记流水帐;有的语言平淡,毫无文采可言,比如“丁铃铃,上课铃响了。

老师拿着试卷进来了,说现在考试。

同学们听了,马上拿出笔,准备考试”;有的语句不通,用词极不准确,比如“我回了家的楼下看看有没有电”;有的语言陈旧,缺少个性表达;有的语言异化,依赖网络用语,比如“我瞬间石化了”、“晕,这是考验我的节奏吗……”、“作为女汉纸的我……”、“我直呼杯具啊……”等大量网络用语冲击着我们的眼球,考验着我们的神经。

写了这么多的文章,但学生的遣词造句仍旧显得枯燥乏味,是什么原因呢?一是疏于积累。

学生写时文章来平淡如水,有的是学生自己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缺少积累,有的是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让孩子阅读课外书籍,有的是班级阅读氛围不浓,没有创设良好的读书条件和平台。

二是积累不当。

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提倡学生勤读课外书,勤记好词句,但学生写起文章来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能存在以下几个积累不当的误区:●“放羊式”阅读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毫无益处;●“偏食式”的阅读会使学生的作文营养不良;●“快餐式”的阅读会造成学生读无所获;●“漏斗式”的阅读也不能促使学生有效积累。

5.细节描写上——“不拘小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写文章更是如此,“细节决定精彩”。

但一部分学生习作,往往出现以下几种典型错误:重情节描述,轻细节描述。

好多学生笔下的人物残障人士居多,有的是“木头人”,缺少动作,有的是“哑巴”,无法张嘴,有的是“面瘫”,没有表情,有的甚至是上面三种俱全的重度残障。

重人物对话,轻心理活动。

有的通篇是语言描写,没有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还有的有心理活动描写,但模式化严重,机械僵化,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重事件叙述,轻环境描写。

学生习惯从头到尾地叙述事件,不善于运用适当的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进故事发展。

6.布局谋篇上——胸无大局似乎大多数学生写文章之前,都不善于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规划安排,更多的是一种“脚踩西瓜皮”似的即兴发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典型情况:一是重点不突出。

二是首尾不有力。

学生之所以胸无大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忽视首尾。

但平时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如何把事件的经过写具体,而忽视了如何开一个漂亮的头,收一个有力的尾。

因此,学生写文章之前,也没有根据主题、具体材料、具体文体进行谋篇布局的习惯,边想边写,写写停停,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缺少理性的布局。

二是缺少方法。

习作教学中,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引导学生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刻画细节,对于谋篇布局的方法相对关注不够。

另外,谋篇布局的学习,平时更多的可能是随文学习中的零敲碎打,缺少统筹规划,专项练习。

因此,学生对于谋篇布局的方法,体会不够深刻,掌握不够扎实,运用不够熟练。

四、改进教学的建议各题组组长除了组织本组老师完成繁重的阅卷任务,还提出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建议。

现在,将他们富有智慧的建议梳理出来,加上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在座的各位兄弟姐妹们一起探讨平时习作教学可以做哪些改变和尝试:1.创设情境,强化读者,改变命题——解决为什么写(1)强化读者意识——写给谁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写作内容: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

为了拓宽学生思路,老师这样提示:生活中有一定有一个带给你感动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你的爸爸、妈妈,也可能是你的老师、同学,甚至会是一个你未曾谋面的在电视、报纸上宣传过的先进人物……他身上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请把它写下来。

这样的习作命题提供了选材的范围、思路、习作的具体要求,但细细看来,不免有些居高临下之感,习作成了硬性任务。

那我们可以这样调整:感恩节要到了,生活中有那么多人曾经带给我们感动,令我们深深铭记。

请你写一封信给那个带给你感动的人,对他说说他给你留下的印象,表达你的感激、尊敬或喜爱之情。

试想,学生如果真的写了一封信,并且寄了出去,或许还收到了回信,他们收获的还仅仅是一篇习作的练习吗?(2)创设生活情境——为什么写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写作内容: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这类作文如何变被动地写为主动地写?可以利用每学期新同学转来班级的契机,把这类命题作文稍作改变:×××同学即将从××转到我们班,为了让他尽快融入我们的校园和班级,请你为他介绍我们学校一处景物,让他未进校门之时就了解学校、了解大家。

当这篇习作被赋予了这样一种目的,学生的习作就会变得走心。

(3)转换自身角色——以什么身份写比如学校举行了跳蚤市场活动,学生们参与热情很高。

活动过后,老师想让学生们能把这次既有意义又有趣的活动记叙下来。

我们可以改变以往只写活动过程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讨论本次活动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再叫他们想想:如果把这次活动记叙下来,你会选择什么角色来叙述?如策划活动的少先队辅导员,宣传活动的信息管理老师,筹备班级店铺的班长,制作班级海报的宣传委员,推销商品的叫卖员,收银员等等……接着告诉学生不同的角色做的事不同,面对的读者也不不同,选择的表现方式也不同。

此时以不同身份写出的文章有了不同的读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习作中主题单一的现象,学生的作品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2.创设条件,多元积累,学会选择——解决写什么(1)积累素材叶圣陶说:“作文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巨大宝库,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如何积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呢?温峤三小蔡海丹:要有目的地观察大溪小学杨淼锋:多看新闻多读报箬横三小朱雪燕:先说再写方城小学方君琴:“几句话日记”箬横四小潘丽萍:随笔式日记这些老师的做法不同,角度也不同,但都是积累素材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选择素材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还要强调“选”字,突出“选”字。

箬横三小朱雪燕:在选材上要学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