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续4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无间断性, 亦即:在人的道德活动中,并不存在一个先去认识哪一些事 该做、哪一些事不该做,而后再根据这种认识去实施自己行 为的阶段。而是当我意识到哪一些事该做时,我就已经在做 这些事;当我在做一些事时,我的本心已经知道这些事是应 该做的。如在对待朋友这件事上,当我意识到对待朋友要忠 诚时,我就已经在忠诚地对待我的朋友了;或者,当我忠诚 地对待我的朋友时,我的本心其实已经知道对待朋友本来就 应该忠诚。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 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 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 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 “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 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 ,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 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 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一、创化的宇宙 创造的人生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指无限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 切。 中国古人把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为“宇”; 把古今旦幕、往来之时称为“宙”。 中国古代宇宙的主要观点:宇宙是至大无外的; 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即易;宇宙不是一个 封闭的系统,而一个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 有机联系的整体;宇宙不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 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对宇宙创化的信念,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创造 能力的信念。
续3
三、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 了以理气论、心 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 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他以” 理“为宇宙根本,说理即“太极”,“极是道理之极至,总 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 此理。“在理与气的关系上,认为理与气不能分离,理在气 之中,无气亦无理,但又说”理先后气“的学说。之理 即”性“,认为人性至善,但表现时要受气的影响。在伦理 观上,从唯心主义出发,把抽象的”理“提到永恒的至高无 上的地位,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人放弃欲 望而顺从天理,即无条件地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
4、重实用 5、好类比 6、贵意象
二、天人之际 性命之原
天人关系问题,也就是人在宇宙间之位置问题,也就是 人生的意义问题。中国哲学主要主张天人合一,也有主 张天人交胜的。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 ; 3.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 4.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 。 天人交胜是刘禹锡提出来的,认为天与人各有各的作用。 天的作用人不能发挥,人的作用,天也不能发挥。人不 能改变四季,天不能制定礼义。在自然方面 ,天胜过人, 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
3、《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
续1
在众多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中,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 思想传统:
一、原始儒家
(一)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荀子等。
(二)原始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
(三)原始儒学的精神:
1、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 ,作为人就应仿效它而自强不 息。 2、”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 现实之中。 (四)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仁”。 “爱人” “宽容的精神” “天人合一”的境地
三、人生境界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境界是指中 国哲学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 精神天地。 儒家追求道德的境界,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 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壤间,不断地追求 自我实现。 道家追求精神逍遥和解脱地境界; 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磐”境界。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 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续2
二、原始道家 《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 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庄子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求精神这超脱解放。 三、中国佛教哲学 佛教的反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 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人们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一种 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佛家的诸佛平等境界 和与众生一起拯救世界的热忱,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 源。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哲学,希腊文词汇为Philosophia,意即爱慕智慧。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 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高度抽象的社会 意识形态。它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 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 1、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五行学说; 2、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1、整体思维观
中国传统哲学用整体观点看天、看地、看人、看世界,认 为天、地、人虽各有特点,但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 是通过阴阳五行相贯通,成为一个包罗万象、变化日新的 有机统一整体。
2、直觉体悟:即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
3、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观:即言行一致,要把自己所讲 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结合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