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4.1复习笔记
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1.文化的含义
(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
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
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
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即为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文化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文化的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4)文化具有全括性
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
同时,文化既抽象又具体。
抽象即它体现在所有的社会行动或现象之中;具体即可以将狭义文化看做各种具体行动或现象。
(5)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每一种文化在生态环境、生计策略、观念、语言、艺术、习俗和制
度等要素之间以及要素的内部结构中,都含有一种规则或法则,人类学家通常把这种规则称为文化法则或文化文法。
(6)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①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a.纵向传递。
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
b.横向传递。
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②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a.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
第一,自然条件的变化;
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
第三,发明与发现。
b.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F.Ogburn)提出的“文化堕距”的理论认为:
第一,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第二,“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
第三,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二、文化的类型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
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
(3)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
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对待中性文化的态度:
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而我们的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重点绝不是中性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俗等联系密切且无明显的高低之分,因此对于他的演变与发展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应听任其自然发展。
三、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
1.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1)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象征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
象征符号要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均依赖于象征符号的使用。
①象征符号有:a.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科学技术;b.物质象征符号;c.姿态和行动等。
②意义的建构是象征符号的基本特征,人们不仅在创造各种象征符号,同时也在不断赋
予各种符号以不同的意义。
象征符号是动态的、发展的。
(2)价值观
价值观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值的判断,即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
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成员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学理论中对于这一问题有两种观点:
①价值观决定行动者的态度和行动,代表人物帕森斯;
②人们的行动创造和建构了价值观,代表人物萨姆纳。
上述两种观点是从两个极端来解释价值观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的,它们把价值观和社会行动视为两种相对静止的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将两者置于二元对立状态。
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对价值观和行动之间关系的认识可能会更加全面。
(3)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在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或准则。
社会规范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①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
正式规范主要包括:a.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b.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②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
a.社会习俗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
b.民风即民间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
c.民德中还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