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1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
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
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
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①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②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③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①“社会”,主要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②“具体科学”,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

③“综合性的”,表明社会学不是那种以社会的某一个子系统为自己对象的单科性学科。

④“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⑤“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1)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首先表现在它与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社会运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学术传统长期以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角度的影响,这个角度就是注重考察社会的治乱兴衰。

(2)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还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社会运行论是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恶性运行状况的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

(3)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还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它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4.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国外社会学的观点
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③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

(2)中国社会学界的观点
①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

其代表性观点有:
a.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b.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c.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代表性观点:
a.认为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孙本文)
b.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

(龙冠海)
c.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等),有的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

③第三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有:
a.“剩余说”。

即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b.“学群说”。

即认为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

c.“调查说”。

即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

d.“问题说”。

即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

e.“未定说”。

即认为社会学的对象现在还没有确定。

(3)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几点需要注意:
①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

②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③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5.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而不是那种僵死的二元对立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原因有:
①从理论上说,该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

a.定义社会学的对象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都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
b.区别社会学的学派,如唯实论和唯名论、实证论和反实证论、整体论和个体论等,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的;
c.确定社会学的属性,如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也是以这个问题为准绳的;
d.社会学的主要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②从现实上说,该问题贯穿在实际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回答的问题。

③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与社会学对象有着密切联系。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
a.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即学科的“元问题”层次;
b.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总问题层次;
c.社会学范畴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分问题层次。

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来看,个人与社会关系之所以基本,是因为它处在元层次,并贯穿于本问题中的总问题层次和分问题层次。

(2)社会学的定义的层次问题
在第二层次为社会学下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这一定义
①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化为社会运行状况和类型与社会成员利益和前途的关系,这两者通过各种机制和条件连接起来。

②较为合适地规定了社会学的本质属性,体现出社会学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③既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下一层次的贯彻,又是它的具体化,从而体现出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层次的联系和区别。

④体现了社会学本问题一总问题与其他学科同类问题的不同和联系,体现了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⑤体现了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各范畴的联系与区别。

一方面,它作为一根贯串于其中的线索,把各个概念整合成为一个前后有序的学科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各个范畴又作为具体的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二、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1)孙本文概括的关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种种观点,大体上反映了这个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

①“总和说”。

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做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②“综合说”。

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③“普遍说”。

认为社会学的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各门社会科学的原理则只有特殊性,仅适用于特殊的社会现象。

④“平等说”。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一个方面。

⑤“共通说”。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此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社会行为原理——为社会生活现象的一部分,而关于部分的社会现象,故社会学为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