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
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
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
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自号颍滨遗老。
卒,谥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